在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習近平總書記要求廣大黨員干部要“照鏡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諄諄教誨,可謂語重心長。人民群眾的意見就是我們工作的鏡子、尺子,能夠照出我們工作的得失,量出我們工作的長短和不足。因此我們的各級干部要時常用這把尺子量一量,用這塊鏡子照一照。
照一照我們心里是否裝著群眾。習近平總書記語重心長地指出:“只有我們把群眾放在心上,群眾才會把我們放在心上;只有我們把群眾當親人,群眾才會把我們當親人;群眾在我們心里的分量有多重,我們在群眾心里的分量就有多重。”總書記的這一精辟論述,是黨群干群關系的重要體現。民以食為天,國以民為本。群眾是我們的衣食父母,每一個黨員干部都應該與民為親,心里一定要隨時裝著群眾,想著群眾,做什么事、開展什么工作,都要把群眾利益放在首位,更不能侵害群眾利益。想群眾之所想,急群眾之所急,解群眾之所難,幫群眾之所需,時時想著群眾的冷暖,處處關心群眾的疾苦,把群眾的喜怒哀樂掛在心上,把群眾的酸甜苦辣藏在胸間,把群眾的冷暖寒涼放在心窩,做群眾的知心人,做群眾的貼心人。
照一照我們雙手是否辦了實事。老百姓最樸實,也最現實。最反感不干實事、作風漂浮,滿嘴假話、大話、空話的“假大空”干部。喊破嗓子,不如光開膀子,干出個樣子。以事實說話,才能取信于民。我們做群眾工作,就是要實實在在地為群眾辦實事、辦好事,辦對群眾有益的事,能為群眾帶來利益和好處的事, 事關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福祉的事。譬如讀書、看病、就業、飲水、住房、交通、征地拆遷、社會保障等事關群眾生產生活的困難和問題,要一項一項抓扎實,一件一件抓落實。認認真真、踏踏實實地抓緊抓好抓實。把“實事”辦實了,“好事”辦好了,群眾才會從心底支持和擁護我們。
照一照我們雙手是否干凈潔白。在辦好實事的同時,還應該“照一照”我們的雙手是否干凈,是否潔白,是否沾滿了污垢,是不是一雙臟手、黑手、“第三支手”?是否拿了不該拿的東西。陳毅說,手莫伸,伸手必被捉。黨和人民在監督,萬目睽睽難逃脫。若是怕捉手不伸,永不伸手能自覺。其實想伸不敢伸,人民咫尺手自縮。豈不愛權位,權位高高聳山岳。豈不愛粉黛,香車寶馬猶饑渴。豈不愛享受,頌歌盈耳神仙樂。第一想到不忘本,來自人民莫作惡。第二想到黨培養, 無黨豈能有所作?第三想到衣食住,若無人民豈能活?第四想到雖有功,九牛一毫算什么?歷覽古今多少事,成由廉潔敗由奢。
照一照我們雙腳是否深入基層。省委書記趙克志說,基層蘊藏著巨大的能量,人民群眾是真正的英雄。“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朝野”。“要知朝中事,上山問野人”。這里的“野人”古指生活在鄉間的人,今泛指人民群眾。趙克志同志強調,深入基層、深入群眾、帶著深厚的感情去聽民聲、解民憂,就一定會得到人民群眾的真心擁護和支持。只有了解真實情況,才能找準工作的切入點,找到解決問題的關鍵。鄧小平同志曾經嚴肅地告訴我們:“一個革命政黨,就怕聽不到人民的聲音,最可怕的是鴉雀無聲。”如果不知道群眾的真實想法,掌握的情況就會失真,作出的決策就會走樣,群眾的利益就會落空。不深入群眾、不了解群眾的意愿,不知道群眾問題的本質,做好群眾工作就無從談起。尤其是當前,經濟社會發展變化無常,新情況、新問題不斷涌現,層出不窮,需要我們解決的問題越來越復雜,這就要求我們經常深入基層、深入群眾,問計于民。特別是要到困難大的地方去,群眾意見多的地方去,進農家、住農戶、吃農飯,和群眾手拉手、面對面、心連心,打成一片,了解群眾在想什么、盼什么、急什么、干什么,對我們有什么意見,有什么要求,從而對癥下藥,有的放矢。避免“瞎指揮”、“亂彈琴”。
照一照我們耳朵是否傾聽呼聲。聽則明,不聽則暗。毛澤東同志很注意傾聽人民的聲音,據資料介紹,1950年5月上旬,他就回了80封群眾來信, 僅5月7日一天就回了18封群眾來信。我們不能怕群眾反映問題,不能不敢聽群眾的怨聲,我們怕的是看不到問題,聽不到群眾的聲音。對群眾意見,心要善一點,態度要好一點,胸襟要包容一點,群眾即使有些話說得過了,事做得不妥,我們也要教育引導。要敢聽群眾的罵聲,樂聽群眾的怨聲,傾聽群眾的呼聲,多進農門少進“衙門”,多聽呼聲少聽歌聲,我們才能從“鏡子”里看到我們真實的背影。古人云:人無完人,金無足赤,“人非圣賢,孰能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我們的工作也是如此。寬容之心是人類的美德,我們要以寬容的態度、虛心的姿態,認真聽取群眾意見。做到聞過則喜,聞過則辦,聞過則改。立說立行,取信于民。
群眾意見是“鏡子”,它照出的是各級領導干部在群眾中的形象;群眾意見是“尺子”,它量出了各級領導干部工作業績的短長;群眾意見是“信任度”,它反映的是我們黨的民情指數。群眾意見雖小,但民情事大,關系人心向背。因此,我們要時常比著尺子量不足,照著鏡子正衣冠,永遠把群眾意見作為我們工作的鏡子、尺子,這不是一句口號,也不是一次行動,而是要一以貫之地、持之以恒地堅持下去的自覺行動。
(作者單位:中共貴州省委政策研究室)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