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杠壩傳奇之基層民主篇
青杠壩村干部經常花大半天時間了解村里的大事小情,下午在村委會碰頭,
匯總情況,商量解決問題的辦法。本報記者蘆曉娟攝
在思南縣塘頭鎮青杠壩村,不但村民住的房屋漂亮,就連逝者也能進入一個美麗的安息環境--青杠壩村公墓。
“修公墓的建議是我提出來的。”每當有人稱贊青杠壩公墓節約土地資源、方便祭祀、讓村寨更整潔等好處時,村民冷應榮感到非常自豪。
去年,與村民一起安葬完一位過世的趙姓老人后,冷應榮在村民大會上提出,統一規劃陵園,讓村寨更美麗。一個月后,這個提議被提交村民大會討論表決,得到絕大多數村民的支持。村里隨即在遠離村寨的山上規劃建陵園,目前安葬或遷墳入公墓的已有10多戶。
“‘三個臭皮匠賽過諸葛亮’。要建設好家鄉,必須廣集民智,調動大伙積極參與。”村支書冷朝剛說,建公墓只是青杠壩村把鄉親的“民意”上升為村兩委“主意”的一個平常事例,村里很多重大決策是由村民在群眾大會上先提出來的。
例如,成立種養協會,壯大集體經濟;低保發放優先保證“五保戶”、殘疾人、困難家庭;遏制酒席風,僅限辦婚喪兩種,送禮不超過100元;獎勵優秀大學生,獎勵獨生子女戶及雙女結扎戶…….
青杠壩村鄉親的“民意”能上升為村兩委的“主意”,關鍵還在于有個好的民主議事制度和平臺:每月召開一次群眾會,每月召開兩次組長黨員會。
12月11日晚6時40分,天空忽然下起綿綿細雨,寒風讓脖子和雙手都縮進了厚厚的棉衣。借著路燈的光亮,村民提著凳子三五成群地趕往村籃球場。
“聽說省里要支持我們搞‘四在農家·美麗鄉村’,我想提議先把路擴寬點兒。”65歲的唐正芬大娘腿腳不便,11歲的孫子提著小木凳扶她趕路。等她坐下,全村6個組在家的170多位戶代表都安靜整齊地坐好了。記者從村民大會簽到簿上看到,唐大娘從未缺席過。
冷朝剛直奔主題,請大家圍繞“小康水、小康電、小康路、小康訊、小康房、小康寨”六項行動,青杠壩村還需要做些什么、怎么做,談想法,提建議。
“家家戶戶能上網”“再搞一個移民點,把我們住山上的全部搬下來”“修條環山公路把養殖小區都連起來”……一個小時里,大伙踴躍提建議10多條。
為了方便召開群眾會,正在建設的村活動室專門設計了能容納300人的階梯會議室。
進百家門,知百家事。除了召開群眾大會,村干部還經常一早出門,進農家,訪民情,集民智。下午5點回到村委會匯總商討,確保及時傳遞民情、化解民怨。
結合了解的情況和上級政策、精神,村兩委如有新的打算,也要先提交群眾大會表決通過后再實施。
“全村1000來號人要吃飯、要致富,大事小事,不能僅憑我們幾個村干部拍拍腦袋就定了。”冷朝剛在村里的威望很高,他說,主要是因為自己善于聽取他人意見。
“你們進寨入戶去了,村民來辦事,找誰?”記者問趙曉虎。他說,很簡單,村集體資金由會計冷旭山保管,公章交給兩個大學生村官,村民蓋章、領款只需登記后,經村兩委主要領導電話同意即可。
村里的重大事情由村民作主,村干部工作一律實行“陽光運作”。10年來,村民對惠民資金發放、集體資金使用、項目建設等都很滿意。
“村莊是我家,發展靠大家”。參與基層民主決策,激發了全體村民的內生動力。由村民大會通過的《青杠壩村村規民約》是大家的行為準則,從5年前的21條增加到現在的27條。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自我監督顯著提升,團結友愛、和睦相處、互幫互助、和諧發展蔚然成風。
村里的羅福進家幾年前遇到火災,全村人不僅捐衣捐被捐糧油,還自發捐款4000多元,村里優先安排危房改造,幫著老兩口很快蓋起了新房;殘疾人羅福權想發展養羊,村里的養殖大戶手把手帶著他養;搞園區建設或者公益事業要修路,占到誰家的地皮都支持,“量吧,要多少都行!”
很多村民告訴記者,3個村干部的家庭環境在村里只算中等,但他們都能一心一意謀劃全村的發展,同時加強自身修養,不奢侈浪費,不貪污腐化。
路過趙曉虎家門口,周邊的住戶都已完成房屋立面改造,嶄新的黃色外墻,粉色溝邊。只他家的還沒動工。他說,得等全村的外墻改造都完成了,才好改造自家的。“有困難先上,遇好處得退。群眾的眼睛雪亮,一點一滴的不注意,都會影響大家對你的信任。”
剛剛結束的村支部換屆,冷朝剛連續第4次滿票連任。這是全村群眾投出的信任票,這是對該村支部戰斗力強、凝聚力強的最好詮釋。
村里的重大事情由村民作主,村干部工作一律實行“陽光運作”。這是青杠壩村基層民主建設取得的顯著成效。
發展基層民主,目的是廣泛凝聚發展合力。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和省委十一屆四次全會要求,暢通民主渠道,健全基層選舉、議事、公開、述職、問責等機制;健全基層黨組織領導的充滿活力的基層群眾自治機制和居民、村民監督機制,深入推進“四議兩公開”、“一事一議”,組織群眾管理好基層公共事務和公益事業。
和諧的干群關系是前提。對于基層干部來說,就是要保障農民的合法權益,切實提高當地群眾的生活水平,就是要做好聯系和服務群眾的事,使大家真正地相信黨、信任黨。
全體村民積極主動地參與村級事務的管理,經濟發展與社會發展同步推進。青杠壩村讓我們看到了基層民主建設所帶來的團結和諧,幸福向上。(作者: 王鄰 朱邪)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