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里又派干部到村里幫我們了!”
隨著王鑫、周岳、邵琰等5人的同步小康工作組扛著行李、帶著炊具進村,貴州省黔東南州從江縣九萬大山深處的翠里瑤族壯族自治鄉高華瑤寨又迎來了一批駐村“領路人”。
一批接著一批派,一茬接著一茬干。就去年,駐村干部幫助高華瑤寨理清脫貧思路,鎖定以“瑤族藥浴文化”這種瑤族人獨有的一種沐浴方式和古老的保健方式,建成瑤族藥浴文化傳習基地、瑤家旅游接待點29戶,發展瑤浴藥材100畝、微型企業3戶,實現戶均月收入凈增1500元,“非遺”文化產業帶富了瑤寨。
忠實務實實干興省,同心同苦同步小康。在省委“三實三同”號角的指引下,近日,從江縣結合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又選派566名干部到113個民族村寨當“領路人”。其中,省派干部8人,州派干部7人,縣派干部99人,鄉派干部226人,大學生村官113人,農村知識青年113人。
駐村工作組的主要任務是,結合少數民族村寨推進扶貧開發,挖掘地當原生態文化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富礦”,引導少數民族群眾通過唱歌、跳舞、傳承“非遺”脫貧致富起來。主抓的重點工作是:組織農村黨員加強學習,把黨的民族政策,黨的十八、十八大三中和全國“兩會”精神宣傳到各個苗村侗寨;實施“一村一策”精準扶貧,摸清村情,理清思路,做到幫扶干部、產業扶持、生態扶貧、社會保障、教育培訓、農村危房改造等“六個到戶到人”;抓好農村社會管理,深入村寨排查各類安全隱患,及時化解矛盾糾紛,倡導文明新風,做好民族文化保護傳承和開發;落實黨的民族政策和惠民舉措,成立各類產業合作社,推進農村黨員創業帶富“四金工程”,加快農村經濟發展農民增收。
為抓好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縣委明確素質好、能力強、熟悉民族工作的113名駐村干部作為“第一書記”,專門負責指導民族村寨開展教育實踐活動,確保把活動辦成群眾“滿意工程”。(吳家輝)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