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 (梁光源)這里群山疊翠,氣候涼爽,最高海拔1341米,在民間流傳有“上山入云端,下山到河邊,兩山能對話,相會要半天。”的歌謠。
這里距離最遠,地理位置最偏僻,電力狀況最差,對于搶修維護服務工作無疑是雨上加霜。
這里地形險峻,交通不便,農村電網改造了,供電可靠性提高了,灑落在村寨的點點燈光見證了供電員工年復一年的堅守。
這里夏有雷雨山洪,冬有冰雪凝凍,工作生活條件比其它地方要艱苦許多,但供電員工憑著對工作和生活的熱愛,團結奮進、苦中作樂,通過真情付出獲得幸福感,將自己打造成一支月亮山上的“幸福團隊”。
在高高的月亮山上,有一個13人的團隊 ----加鳩供電所。是從江供電局最邊遠的供電所,擔負著兩個半鄉38個行政村近300平方千米面積的供電任務。他們年復一年,日復一日,沒有豪言壯語,沒有豐功偉業,有的只是一如既往,不計得失;有的只是任勞任怨,在平凡的崗位上盡他們最大的努力默默地付出。
擁抱清新自然,為健康加分
但凡到過加鳩的人都知道,這里海拔高,各村寨均坐落在山嶺之上,這里空氣清新,風景秀麗,民風淳樸。有人問,幸福是什么?“幸福源于生活,生活不就是衣食住行嗎?”這就是加鳩供電所員工們對幸福的詮釋,他們懂得的是知足常樂。
“我們穿著整齊的工裝,頭戴安全帽,行走在鄉間,本身就是一道靚麗的風景。”對此,他們常引以為自豪。“吃的山野菜,喝的山泉水,空氣干凈得可以大口大口的吞”,在城里人看來,確實值得羨慕。
吃的是山野菜
“加鳩是個好地方啊!那里山好、水好、人更好!每天早上起來白霧茫茫,環繞山間,一層層梯田散發著清香,就像仙境一樣。那里的人好相處,容易打交道,很和諧。”曾到加鳩供電所擔任過一年所長的裴明奎愜意地回憶說。
團隊共建活動,為快樂加分
工余時間,員工們清早一起跑步,下午一起打球,在鍛煉身體的同時增進友情。此外,還有創意地舉辦一些小活動,如利用廢舊的橫擔、懸瓶作為器材開展趣味性的體育比賽;收工回來,找個草坪、河邊一起讀讀書唱唱歌;或在某個雙休日,組織員工及員工家屬就近到小溪邊搞個野炊……豐富而健康的活動,營造出和諧的氛圍,讓員工在緊張繁忙的工作之余,放松心情,為快樂加分。
工余生活多姿多彩
在緊急的搶修任務前,加鳩供電所提倡“工作共同完成,幸福共同分享”的口號,不論是外線班的,還是營銷班的,只要“集結號”吹響,誰都會快速趕到,苦活累活搶著干;設備巡檢,同樣是兩個班常常一起干-----從線路到臺區,共同查找故障,共同排除故障;由于人少,正副所長,兩個班長都還分擔著抄表任務。對安全,他們視為幸福的根本。他們強調的是“人人都是安全員,天天都是安全日,處處都是安全點”。注重細節,相互提醒,平安才是福。
真情服務客戶,為成就感加分
如果說,戶戶通電對于加鳩老百姓來說,是告別貧困走進文明的一盞明燈,對于加鳩供電所的員工們來說,則是工作量百倍以上的增加。
2013年10月的一天,擺溜村一留守老人打來電話說家里停電己有兩三天了,外線班的陸進良擔心老人晚上摸黑摔倒,趟了4公里的“水”“泥”路,冒著小雨趕去,一路上跌跌撞撞,到那一看,原來就是家里的閘刀開關跳了,輕輕一合上,亮了,老奶奶感激不己,并埋怨自己不懂電,苦了這孩子。
加鳩供電轄區由于地勢高,山頭風口多,每逢冬天,凝凍災害襲擊線路巳是常有的事。
2011年,一場無情的冰災襲擊了整個黔東南地界,加鳩供電轄區大部份線路嚴重受損,很多村寨無法正常供電。停電就是命令,加鳩供電所以最快的速度投入了抗冰搶修戰斗。
2月2日,一陣急促的電話鈴聲打破了供電所清晨的寧靜,電話是加牙的老百姓打來的,馬上要過春節了,沒電可怎么辦?王少峰、孔令杭等四人不假思索背起搶修工具就奔赴事發地點,基本上是連滾帶爬趕到的。可覆冰嚴重,搶修異常艱難,由于事發地點距離老百姓民住地太遠,來回往返得花許多冤枉時間,只好回供電所背來餐具和被條,吃住在山上,老百姓看了,懇求說,“這么冷的天住在山上怎么行?你們還是回家過年去吧,我們今年不用電了!”
“沒事、沒事,你們過年都沒電,我們怎么能安心。”
“供電所的人很好,供電服務也很好,我們很少停電,起初,因為村里比較窮,沒什么家用電器,現在老百姓都開始富了起來,用電量也隨著增大,供電所知道后馬上給我們村更換了大變壓器,有時還免費給我們送燈泡,安裝室內線路等,讓我們想起了當年的紅軍,像對待自己的親人一樣,很受老百姓歡迎。”光輝鄉加牙村村長潘小梅如是說。
抄表員王術主要負責光輝鄉幾個自然寨的抄表收費工作。每個月他都要下村來回幾趟,加牙村白吉寨潘老蒙老人的家是他經常落腳的一個點。
現年86歲的潘老蒙是加牙村唯一見證當年紅軍到加牙的人。那時她還很小,母親背著她迎接的紅軍。紅軍對老百姓非常好,從不亂搶老百姓的東西,很受群眾愛戴,大家都樂意幫助紅軍做事。王術常聽老人提到紅軍,他說,在紅軍走過的地方服務就要學紅軍的精神,用心服務好這里的老百姓,盡力做到不停電,少停電。
2006年,污雖寨是月亮山腳通電較慢的一個村寨。全寨11戶人家,寨子雖然人少,但很團結,由于交通阻塞,很少與外界接觸。這里的人都非常淳樸善良,他們靠山吃山,過著與世無爭的日子。通電當天,全寨殺雞宰羊慶賀。
“要是沒有你們送電來,我們還在這里當野人。”在送別供電人員到村口時,村民的這句話讓時任從江供電局副局長的陽敏至今難忘。
如今,污雖寨和供電所依然保持著親如家人的關系,每次寨子的人到加鳩趕集都會到供電所走親戚,有時也會帶來一點新鮮的“河邊魚”給供電所的員工嘗嘗鮮。今年8月,加鳩供電所的員工自發組織湊錢買了13套迷彩服送進污雖,村民興奮不己。有些村民按捺不住心情,當即換上新裝,指著供電員工說,你們服裝統一,現在我們也服裝統一,更像一家人了。
身邊榜樣引領,為價值感加分
在加鳩供電所,有兩個好榜樣,一個外線一個內勤,在團隊中勇于承擔責任的作風起好了很好的帶頭作用,進一步促進了員工精神境界的轉變。
外線班陸進良,工作兢兢業業,十年如一日,不計個人得失,遇到困難總是沖鋒在前,任勞任怨。2013年被從江縣評為“最美從江人愛崗敬業道德模范”。
2012年6月13日,從江10千伏加光線12號桿處斷線,當時下著暴雨,400多米檔距的線路給工作帶來更大的難度,為了盡快恢復,陸進良帶上幾個兄弟冒雨趕去搶修。下雨的原因,電桿早被淋濕透,他不放心讓同事上桿,只好強忍手指關節痛堅持爬上了濕漉漉的電桿,雨水從頭而下溜進眼睛順著臉頰,把身上淋了個遍,陸進良頻繁地邊擦臉邊搖緊線器,硬是在桿上足足站了1個多小時,由于桿上風大,加上衣服己淋濕,時不時打了幾個噴涕,凍得兩只手青一塊紫一塊的,在場的同事都愧疚不己。
“每次他外出搶修,我都很擔心,畢竟電力是高危行業,但每次都會故作很輕松的樣子,怕影響他的情緒,分了他的心。很多時候不是受委屈,而是心疼他。”妻子楊秀麗哽咽說道。
營銷班的孔令杭,專業技能突出,在供電所里處處為別人著想,經常利用工作之余輔導同事,與員工談心,盡最大努力幫助同事解決困難。全所員工在今年的勝任力評價中,通過率達87.5%,比從江局的平均通過率高出9.5個百分點。
榜樣的引領,激發了員工的工作積極性,內勤外線相結合,取得了優異的成績。一是月度綜合考核連續被評為A級;二是該所的線路故障率較之前大幅度降低,居全局8個供電所最低;三是該所的線損一直控制在14%以內,較之前的20.52%下降了6個多百分點,線損管理水平得到明顯提高。
通過付出獲得幸福感
極積心理學家指出,幸福是一稱心如意、有成就感、有滿足感、有意義和快樂的生活體驗。盡管加鳩供電所員工工作生活條件艱苦,但該所結合南方電網公司幸福南網建設的相關要求,實施“加分工程”,開展“為健康加分”、“為快樂加分”、“為成就感加分”、“為價值感加分”的系列活動,員工的幸福指數得到了有效提升,穩定了員工隊伍,促進了供電所的管理。優質的服務闡釋了“辛苦我一人,點亮千萬家”的南網精神,員工的默默付出,獲得了群眾的認可和尊重。他們自創的一首打油詩,雖說很樸實,卻是他們對“快樂工作、幸福生活”的理解,也是對幸福南網的詮釋:
安全生產是基礎,物質生活要知足;
工作我們一起干,共同學習求進步;
身心健康多運動,弘揚美德講和睦;
人生價值要實現,需要努力和付出;
奉獻社會贏尊重,才是最大的幸福。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