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榜鄉以梯田旅游和民族文化開發發展促進小康社會建設
本網訊 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群眾的精神家園,是小康社會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我國五千多年文明發展歷程中,各族人民緊密團結、自強不息,共同創造出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為中華民族發展壯大提供了強大精神力量,為人類文明進步作出了不可磨滅的重大貢獻。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農村生產生活方式的改變,農民精神文化需求正相應地發生著變化。從簡單的物質需求逐步向精神文化需求轉變,農民文化需求日益旺盛,農民興辦文化、參與文化活動的熱情日益高漲。
加榜鄉黨委政府在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根據民意提出了“旅游活鄉”的發展思路。打造“農耕文化旅游”牌子、“多建文化娛樂活動場所”、“多開展民族民間文體活動”,以文化經濟,帶動群眾奔小康。
近年來,加榜鄉高度重視農村農民文化發展,響應黨中央提出的文化大繁榮大發展的精神,實施政府主導,群眾參與,民族特色,現代引領的農村文化發展模式。以加榜梯田旅游為核心,大力挖掘少數民族文化,為豐富旅游看點,活躍農村文化,滿足農民精神文化需求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加榜鄉把全面小康與繁榮文化結合起來,胸懷文化自覺、文化自信、文化自強,以弘揚民族文化和整合文化資源為抓手,呈獻小康路上的文化盛宴。為開創文化建設新局面,穩步推進同步建成小康社會。
梯田農耕文化,打開了旅游之門。春耕時節,在加榜鄉境內隨處可見村民在田間地頭忙碌的身影,松土、平田、播種、施肥,勾勒出一幅幅美麗的春耕景象……尤其是“加榜梯田”春耕景象,吸引了大量觀光采風的游客、攝影愛好者,不僅增加了當地農民的旅游經濟收入,而且提高了加榜梯田的知名度和影響力。加榜梯田在2010年上海世博會閉幕式上展示了5分鐘,2012年4月23日中央電視臺13頻道直播加車梯田農耕,2012年中央電視臺記錄頻道美食節目《舌尖上的中國》第七集《我們的田野》在加車、下堯拍攝,并在9、13等頻道播出,貴州電視臺攝影頻道、黔東南電視臺多次播出加榜梯田專題片。
據不完全統計,今年“五一”小長假,加榜梯田景區12家旅客接待點,共接待游客4500余人次,旅游經濟收入達30余萬元,由此可見,“農耕文化”資源共享,既帶來了經濟效益,也凸顯了社會效益,給加榜鄉文化建設增添了新的活力,使全鄉的整體發展增加了新的時代內容。
生態農業觀光旅游,提升傳統農業的價值。隨著加榜梯田知名度的提高,加榜傳統香豬、土雞、土鴨、稻田魚的養殖,生態蔬菜、有機米受到親睞,成為群眾致富之道。加榜梯田是苗族同胞通過1000多年的努力,形成了現在的一片片雄偉壯觀的梯田。梯田中種植著近百種原始糯稻,水稻田里還同時養著鯉魚和鴨子,這種稻魚鴨共作的古老體系,已被列入全球重要文化遺產。
加榜鄉黨委政府實施的梯田旅游“1+9”帶富發展模式,暨即一家農家旅館(金種子核心戶)帶動九戶農戶(延伸戶)共同發展,促進增收。一家已建成的農家旅館帶動九戶農戶發展,每一戶農戶建有標準的廁所、浴室,有1間以上的標準客房,能為旅客提供飲食服務。每一戶能為農家旅館提供香豬、土雞、土鴨、田魚、有機生態米、香糯、蔬菜、煨酒、米酒、泡酒腌肉、腌魚、韭菜酸等生態食品其中一兩樣食材,最終達到共同致富的目標。至今為止共帶動50戶農家發展,每戶年增收1.5萬元。
靠山吃山,刀耕火種是加榜人民的生產傳統,這里當前農民一直保持著“稻鴨魚”傳統復合的種養模式。暨“種植一季稻、放養一批魚、飼養一群鴨”,不施化肥,不用用藥的生態農業生產方式。由此發起了“邀請游客當農夫”的“認種”稻田模式,可以隨時參與這些過程,享受勞動的樂趣,享受“家有田地”的美好感受。2014年有60余農戶的200畝梯田招聘“農夫”,最終來至北京、重慶、貴州貴陽的28名游客認種稻田15畝,28戶農戶平均增收3000元。
注重文化的挖掘,多開旅游渠道。成功打造了“加榜梯田農耕文化”逐漸成為全國性的“加榜文化名片”。加榜鄉注重培育創新主體,強化內容創新。加榜鄉有苗歌、苗舞和壯歌等。創新主體隊伍不斷壯大,下堯村現有5個壯歌詞曲人、1支婦女歌隊、5個壯歌歌師、2個樂器制作師。加車村和擺別村擁有5個苗族歌師。
全鄉有10個民族盛裝制作師,10個竹編師、10余個木匠師。其次,壯歌的創作多為詩和詞,多年來作出了大批百姓喜聞樂見的優秀作品。2012年由貴州大學、縣民宗局、鄉黨委政府共同調研的《貴州從江南部壯族大歌生態文化研究——以加榜鄉下堯村為例》課題,被省藝術科學規劃領導小組辦公室批準立項為省藝術科學規劃課題。2014年7月下堯壯歌對被邀參加全國少數民族音樂學會第十四次年會匯演,得到了專家學者的好評。
借旅游東風,推介特色旅游商品。將民族文化與地域個性融合,推出了下堯煨酒、糯稻、香豬,原生態特產營銷增收;將民族文化與時代特征融合,加榜鄉下堯村的刺繡,農耕工具、飯莜、鐮刀簍打造特色旅游商品。
融入民族傳統活動,聚人心人氣。將民族文化與群眾娛樂生活融合,加車的蘆笙節、壯年吸引了很多游客及周邊地區的群眾。例如:加榜鄉加車村蘆笙堂成為加榜邊界群眾的聚集地,成為促進民族融合的精神載體,增強了民族認同感。由此大幅度提升民族凝聚力、感染力,廣大群眾的熱情調動出來,積極主動配合政府開展工作,為加榜經濟發展營造了一個良好的精神文化氛圍。
依托一年一度的新米節、壯年、苗年等民族節日,充分展現加榜的香豬、鹽水肉、韭菜、九月筍等特色飲食文化魅力,擴大加榜月亮山區特產的影響力,特別是“從江香豬綠色食品”的推廣,打造“地方飲食”文化品牌,吸引更多人心人氣。
聚焦加榜文化發展,從宏觀框架布署到微觀匹配設計,需要“一分布置,九分落實”實干,才能做出無愧于人民的文化期待;需要文化基礎設施加快、文化民族產業加鮮、文化建設資金加碼,才能創造無愧于時代的小康業績。( 歐光亮 李璐璐)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