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 擁有上千年歷史的微型豬種“從江香豬”生長在從江縣,中心產區在從江縣的宰便、加鳩、加勉、加榜、光輝、剛邊、秀塘、東朗等八個鄉鎮,分布于從江縣境內都柳江以南,月亮山腹地。從江縣香豬又名“迷你豬”,以體小早熟,肉味鮮,聞名全國。該縣榮獲國家農業部門授予的“中國香豬之鄉”稱號以及聯合國糧農組織授予“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保護(GIAHS)地產”榮譽。
加榜鄉是從江縣西部月亮山腹地的一個二類貧困鄉。近年來,加榜鄉把培育壯大香豬產業作為加快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有效抓手和實現農民增收的主要渠道,巧用加減乘除“金鑰匙”,從政策扶持、宣傳內容、學習形式、群眾吸收四個方面開展香豬養殖培訓,幫助群眾開啟小康之門。
惠民政策用加法,扶持獎補能養豬。一是“激發活力”。加榜鄉采取“誰先飼養、誰先受益,先飼養、先補償”原則。通過宣傳香豬養殖惠民政策,至2014年共發展大戶31戶,計劃飼養849頭。目前,養殖場圈舍地基平整22653平方米,建成圈舍50棟房,共計892間。所有養殖戶基本建成;二是“加大扶持”。2014年又增加一個150萬元的項目,扶持了下堯村、堯貴村、平引村、污頁村、加榜村5個村建豬圈693個,飼養香豬頭數946頭,種公豬25頭;三是“落實資金”。去年香豬養殖補助資金情況,第一批、第二批圈舍資金已全部兌現給農戶,總體算來每一個圈舍群眾自己還要投入資金276元,信貸資金112萬元,切實保證了全鄉的香豬飼養基礎。
學習方式用減法,轉向換位活養豬。培訓采取多種方式,變“灌輸”為按需培訓,變被動聽講為互動“點播”,變會議講授為現場傳授,使培訓活動變得生活化、生動化,增強了農民的認可度。一是“專家指導”。培訓講解員都是縣高級畜牧師,動物疾病防治專業指導員,擁有多年從事香豬養殖教學、科研、實踐指導積累的豐富學識和經驗。二是“就近學習”。“為了方便農民學習,降低培訓成本,我們決定將培訓課堂搬到村子里。”縣高級畜牧師楊秀江這樣告訴筆者;三是“就地反饋”。來到村里,縣培訓講解員熱心詢問群眾在養殖致富方面所獲取的新方法,耐心聽取群眾今后的新思路,認真收集群眾總結得到的新經驗。“感謝縣香豬產業辦的科技人員把技術送到我家中。”村民不禁感嘆。今年以來,加榜鄉舉辦不同形式的科技培訓3期,培訓600人次,受益群眾1000余人。
宣講內容用乘法,輻射帶動學養豬。夯實了飼養基礎,激發了飼養積極性,就形成了養豬增收的產業習慣,就要豐富宣講內容,帶動群眾學養豬。一是“對癥下藥”,根據農戶需求講授了香豬品種及選育、香豬的習性及消化特性、香豬的飼養管理技術、香豬的繁育要點;二是“保證品質”,從江香豬是綠色食品,講解內容強調了香豬綠色食品生產管理流程、飼料配方、疫病防治、環保要求;三是“以點帶面”。加榜村的黨支部莫 明的香豬放養養殖場是加榜鄉唯一一個從江香豬綠色食品生產基地,作為典型示范點,他把自己規范化的養殖經驗毫無保留的推廣給村民,帶動了鄉里10人參與養殖。目前,該養殖場種植耕地面積335畝、香豬母豬236頭、年出欄香豬2832頭。2014年能繁母豬繁殖率顯著提升,生豬死亡率同比往年下降1.5%,預計2014年增收10萬元。通過培訓群眾拿到了致富的“金鑰匙”,起到了“培訓一人,帶動一家,幸福一生,影響一村,致富一方”的乘法效應。
群眾吸收用除法,通俗易懂會養豬。加榜鄉地處月亮山區大多為少數民族群眾,群眾對于部分科技新內容、新方法難以理解,培訓采取俗語傳授、實踐示范更好服務群眾。一是“角色細化”,根據香豬養殖中角色分類,針對村級獸醫員、動物防疫員、養殖員、信息聯絡員等各類農業社會化服務人員分專業區別講解;二是“通俗翻譯”,針對部分群眾不識字或難以理解飼養管理技術和經驗,用本地苗族、壯族語言翻譯內容,編成養殖“口訣”,傳唱給群眾;三是“現場實踐”,在養殖戶家中,手把手的實驗養豬疾病防治、飼料配制等方法,做好培訓心得,做好喂養管理臺賬。
“念好養豬經,握緊金鑰匙,開啟致富門,筑寬產業路,共圓小康夢。”加榜鄉香豬養殖成效明顯,2014年全鄉共有香豬養殖戶2210戶,現共平整圈舍地基23510余平方米,完成圈舍改造390個,其他新建的530個豬圈正在施工之中。全年香豬存欄達14563頭,其中能繁殖母豬1839頭,后備母豬144頭,種公豬80頭,仔豬6500頭,肥豬6000頭。肉類產量539噸,畜牧產值294萬元。金鑰匙開啟了月亮山群眾致富之門,從江縣加榜鄉大力發展畜牧業經濟,就地就近就業開展引導性培訓,提高農民綜合勞動技能素質,促進農民多渠道增收,扎實推進全鄉同步建成小康社會。(李璐璐 歐光亮)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