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 在丹寨縣揚武鎮紅星村,提起王阿拿,村民都會豎起大拇指說:“她可是咱們村公認的好媳婦,勤勞善良、賢惠孝順,家里的兩個殘疾老人被他照顧得妥妥帖帖。”
20多年前,王阿拿和李云結婚,帶著一臉的稚氣走進這個家。如今,才44歲的王阿拿,由于常年操勞,臉上已布滿了或深或淺的皺紋。從到這個家的那天開始,她就一直對公公婆婆體貼關心、照顧有加,關心老人的點滴生活,真正盡到了一名兒媳婦所應盡的責任。
2011年9月4日,長期患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三高”的公公不幸昏迷跌倒,經送縣醫院、州醫院醫治,挽回了性命,卻變成了不能言語、不能動彈的植物人。面對躺在床上的公公,王阿拿靜靜地對丈夫李云說:“公公我來照顧,今后掙錢養家糊口的事就都靠你了。”
為照顧好公公的一日三餐,王阿拿往往把家中最好的食材留出來,葷素搭配、粗細搭配,變著戲法給公公做飯,把煮好的飯菜用打漿機加工成漿液,再用試管一點一點的給公公喂食。公公雖然成了植物人,可食量卻一點也不比從前少,每餐都能吃上兩大碗,因此,侍候公公吃飯,沒有半把個小時是吃不完的。看到王阿拿每次都很耐心、細致地給公公喂食,鄰家姐妹們有時候也會忍不住問“你天天這樣喂你公公吃飯不累嗎?”“不累,只要公公還能吃,我就很開心,這些都是我們應該做的嘛。”王阿拿,一個沒上過學的農村婦女,但她深知“照顧老人,是自己應盡的職責”的道理。
由于公公“吃”的是流食,水分多,排泄快,幾乎每小時都要更換一次尿袋,其工作的繁瑣也就可想而知。然而,最難的要數每天的糞便清理,這個讓很多親生子女都望而生畏的事,王阿拿同樣毫無怨言、一絲不茍的做著。為了讓公公身上不長瘡,王阿拿每隔一兩個小時都要給公公翻一次身,一天24小時最少得幫公公翻身12次,而且每天還要幫公公擦洗身子、換衣服,每周更換床單被褥等。王阿拿對老人的好,鄰里家人都看在眼里,丈夫李云也時常被感動得說:“我這個做兒子的,不如我媳婦呀。”
照顧公公已讓王阿拿夠辛苦的了,然而,家有不幸、禍不單行,2012年11月17日患有高血壓的婆婆又不幸昏倒,經送醫院搶救后成了半邊癱的弱智病人,言語不清,生活不能自理,吃喝拉撒都得有人侍候。這下,家里的負擔更重了,為了讓丈夫能安心外出掙錢,讓兒子能安心在部隊里工作,讓女兒能安心在校讀書,王阿拿又毅然地擔起了這個擔子。她每天圍著鍋碗瓢盆轉,屋前屋后忙,把公公、婆婆照顧得體體貼貼,卻“冷落”了自己的父母,逢年過節也不像先前那樣回娘家看看了,有時面對娘家人半開玩笑似的責怪,她也只是默默苦笑、不做解釋。王阿拿說,照顧公婆她從來不曾后悔過,自己也知道虧欠父母,但是她相信父母會理解她。
王阿拿對待公婆就像對待自己的親生父母一樣,她不嫌臟不怕臭,從沒叫過一聲苦、一聲累,公婆的衣服她經常換洗,公婆的房間她經常收拾,不知情的人走進家里,也不會知道家里有兩個殘疾人,走進老人的房間,也不會知道老人已臥床多年。有人問王阿拿,你整天都在兩位老人的身邊轉,你不累嗎?她總是笑著說:“不累,已經習慣了”。是生活讓愛成為了一種習慣,是生活讓愛跨越了血緣的紐帶,把兩代人之間的情感緊緊的纏在了一起。
中國有句老話說的好,“兒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貧”,作為紅星村一名普普通通的農家媳婦,她不嫌家有多貧,更不嫌老人患病多年,把生活的重擔義不容辭的扛在自己瘦弱的肩上,用自己的雙手托起了一個溫暖和諧的幸福之家。她的一舉一動都給家庭和鄉鄰街里留下了深刻印象,她的勤勞樸實、敬老愛老的優良美德受到全村人的稱贊與敬重,也為我們樹立了學習的榜樣。(薛華瓊)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