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互聯網技術的不斷發展,當微信逐步取代手機短信、當網購逐步成為年輕人主要購物方式、當手機逐步取代PC和電視,不知不覺間,互聯網已經悄悄地走進人們的生活中方方面面。于是,當蘋果、谷歌推出汽車產品以及特斯拉的橫空出世,人們開始驚呼并思索,未來汽車將會是什么樣。
在這股互聯網浪潮席卷一切的環境下,8月底,一個名叫凱翼的全新汽車品牌在成都宣告成立,宣布要以互聯網思維為年輕人打造智能互聯汽車。與此同時,國內另外兩家汽車企業上汽和北汽,也宣布要造互聯網汽車。汽車,這個最大的傳統工業類消費品,也終于要迎來互聯時代。然而什么是智能互聯汽車,目前在行業內尚沒有明確的定義,智能互聯汽車能為汽車用戶帶來什么,消費者也不甚了了。為此,我們采訪了凱翼汽車研究院院長盧禮華博士,感受凱翼汽車帶給我們的智能互聯夢想時代。
記者:盧博士,您好,請問凱翼汽車打造智能互聯汽車的初衷是什么呢?
盧院長:隨著計算機技術、互聯網技術的不斷發展,尤其是微處理器技術和云技術的日趨成熟,人們的生活方式、交流方式、閱讀方式等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汽車,這個集各類技術于一身的工業類消費品,也一定會出現行業性的變革。同時,原來各種不同行業間的界限也開始變得模糊,特別是互聯網企業以互聯網思維將業務擴展到紡織、制造、金融等各個領域,傳統企業也紛紛向互聯網方向轉型。
我們的母公司控股集團,正是看到了這一行業發展趨勢,結合多年來在傳統汽車技術、產能等方面的資源,希望以全新的互聯網思維探索一條創新的智能互聯汽車發展道路,這是我們凱翼汽車的目標。
記者:我注意到凱翼的SLOGAN是致力于打造年輕人喜愛的智能互聯汽車,這里的“年輕人”這個概念怎么理解,為什么我們將這類人定義為目標客戶?
盧院長:這個年輕人指的是20-32歲的年輕一代,他們生長在中國經濟快速發展的黃金年代,物質生活比較豐富,同時也是個人電腦和互聯網迅速在中國普及和滲透的年代。接觸媒體的時間較早,依賴手機和PAD的移動網絡渠道獲取信息,為了更及時地獲取新鮮信息,他們更喜歡“掛在網上”。同時,他們也是未來10年的消費主力群體。所以,結合凱翼的企業定位和現有資源,我們希望專注于年輕人,為他們提供更加便捷、更加智能互聯的汽車產品。
記者:那您能給我們詳細描述下什么是凱翼致力于打造的智能互聯汽車生活方式嗎?
盧院長:未來的凱翼汽車將是高度智能化、人性化的汽車產品,我們的目標就是“人車合一”,簡單來說就是“人讀懂車,車讀懂人”。
“人讀懂車”,就是通過各類傳感器將汽車的各類狀態,如胎壓、油量、保養時間、剎車片損耗度等信息通過手機、PC等報告給用戶。“車讀懂人”形象來說的話,比如,早上你的車知道你要幾點出門,會提前半小時發短信提醒你起床,出門前5分鐘汽車會啟動,根據個人喜好設定空調溫度,出門后根據交通擁堵善自動規劃路線,在車上告訴你一天的日程是如何安排的,各個點之間的距離和行駛時間是多長,在這期間會根據你的愛好設定車內娛樂系統,收聽時政新聞、體育新聞、娛樂新聞、音樂等等,相當于配備了一個私人秘書。
同時,汽車也不再是封閉的個體,而是整個互聯網的一個移動終端,能夠幫你自動找到車位,在你需要的時候向你提供所在地附近的各類設施,如銀行、加油站、美食等,甚至在未來,可以實現有條件下的自動駕駛。
記者:聽了您的介紹,真的是讓我們對這種生活方式無比向往,那么請問盧院長,我們什么時候能見到搭載您所說的這些功能的產品呢?在今年的成都車展上,我們看到了凱翼的C3和C3R這兩款即將上市的量產車型,它們會具備這些功能嗎?
盧院長:以上所說的是我們對未來智能互聯汽車的一種設想,在目前的技術條件和社會環境下,還有很多東西目前并不具備實現的條件,但現在圍繞的互聯網的各類技術發展一日千里,相信在不久的將來,它將變成我們日常生活方式的一種常態。
C3這款車是在我們引進的一個車型平臺的基礎上開發的,下個月將會在全國各個區域陸續上市。對這款產品的開發,我們主要的精力還是基于傳統汽車的技術層面,比如品質可靠性、安全性、動力性能等等,因為畢竟汽車的第一屬性還是交通工具,所以我們希望我們給用戶的第一款車的品質是值得信賴的。另外,作為凱翼的第一款產品,它并不具備智能互聯功能。它配備了一塊7英寸的屏幕,通過手機映射功能、APPLink方案,使用USB線、藍牙實現和手機互聯,手機上部分應用和內容就可以分享到這塊屏幕上,從而在這款車上實現部分的智能手機的功能,包括微博、QQ、導航、音樂、視頻等10個基礎應用,滿足客戶本階段基本使用需求。
我們真正意義上的智能互聯產品目前正在緊張的開發過程之中,預計將會在2016年上半年搭載在一款全新開發的SUV產品上,通過這款產品,消費者將能夠體驗到更加便捷、智能化的用車生活。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