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 4月26日,錦屏縣農民宣講團“杉鄉好聲音·新風福萬家”主題巡回宣傳活動在新化鄉新化所村舉行,由當地群眾推選出的4名“最美新化人”和1名寨老分別作了宣講,真情服務鄉親30多年的村醫閔文秀、帶領群眾發展蔬菜產業的“土專家”沈枝海、鄉村環衛工劉坤銀、貴州省“十佳自強女孩”提名獎獲得者黃春紅的故事感動了觀眾。當地干部紛紛表示,身邊人講身邊事,身邊人教育身邊人,農民宣講團講出了名堂,這樣的宣傳活動老百姓喜歡。當天,村民還在村寨里舉行了游演,表演了自編自演的文藝節目。
黨的十八大召開之后,錦屏縣積極探索理論工作接地氣,尋找服務群眾的新載體、道德講堂的新模式,組建了“惠民好聲音·新風福萬家”理論走基層暨道德講堂建設巡回宣傳團,結合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通過活動開展,宣傳惠民政策、普及道德理念、弘揚傳統文化、展示發展成果,促進社會和諧。
新形式 暢通干群關系
“請等等,我要提一個意見,但是我不會寫字,請你幫我寫寫……”
4月26日,在新化所村的文化節現場,結合黨的群眾路線,大家向村兩委、鄉黨委、縣機關提意見建議成了“惠民好聲音·新風福萬家”節慶活動的亮點。
錦屏縣“惠民好聲音·新風福萬家”活動,堅持面向基層,服務群眾,依托豐富的民間文化、文藝表現形式,用群眾的語言創作出不同形式的文藝作品,采取各具特色的演講、朗誦、說唱、漢戲、舞龍舞獅、小品、歌曲、身邊人講身邊事等宣講黨的惠民政策,倡導文明新風,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優秀傳統文化,變抽象的說教為生動的宣講,變固定課堂為流動課堂,把宣講舞臺搭建在田間地頭、車間、工地、集市、廟會等基層一線,深受廣大群眾歡迎。
新隊伍 促縣鄉大和諧
要面向基層宣講,首先要有一支適合基層的宣講隊伍。
錦屏在全縣開展了“惠民好聲音·新風福萬家”基層志愿者宣講員海選活動,從善于運用群眾語言、擅長與基層群眾面對面交流、有一定宣講特長的人員中選拔一批特色宣講員;從民間文化隊伍,各類文化、文藝人才中選拔了一批特色演員;從群眾身邊挖掘一批道德模范人物、離退休老干部老黨員、孝親敬老模范人物、刻苦好學優秀學生、勤儉持家巾幗婦女等組建一批特色“身邊人講身邊事、身邊人講自己事、身邊事教身邊人”宣講團;從而組建了“惠民好聲音·新風福萬家”特色理論宣講團。
全縣宣講團總共有3000余名志愿者,涉及全縣80多個單位、15個鄉鎮、111個行政村(社區),分成了130余支宣講小分隊,是錦屏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支宣講隊伍。最為突出的是宣講團近九成的成員都來自基層,更有八成以上的志愿者宣講團成員直接來自農村、來自群眾中間,他們熟悉農村,知道用什么樣的表演形式和語言最能打動群眾。
新拓展 傳承優秀文化
在開展“惠民好聲音·新風福萬家”特色理論宣講的過程中,宣傳隊與送文化下鄉、駐村幫扶、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展示社會發展成果、宣傳惠民政策等活動相結合,不斷拓展“惠民好聲音·新風福萬家”的外延。
與民族傳統村寨的傳統節日、農村文化工程等相結合,利用農村文化設施和文化場地,將“惠民好聲音·新風福萬家”的歌舞說唱節目搬上農村舞臺,拓展宣講的文化載體,拓寬活動的深刻內容;與文化科技衛生法律“四下鄉”相結合,在活動現場開辟宣傳專區、咨詢服務臺,通過展板、宣傳單、現場咨詢等方式,生動形象地進行宣傳宣講,拓展活動的服務功能;與“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相結合,小分隊入村到戶,對全縣111個幫扶村走一遍、講一遍,讓他們樂一個、懂一些、想明白,從而拓展宣傳教育的受眾范圍和知曉層面;與道德講堂創建相結合,在特色宣講內容中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內容,不斷在內容上實現了延伸拓展。
同時,錦屏還充分利用QQ、網站、微博、微信、短信平臺等新媒體工具,開展“微宣傳”活動,讓特色宣講活動在不同年齡層次的人群拓展。
新成效 凝聚起正能量
在活動中,錦屏緊緊依靠群眾,讓群眾在快樂中參與、在交流中展示、在實踐中受教育,宣傳宣講教育才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成效。
在今后一段時間,錦屏將讓130余支宣講小分隊,走遍錦屏城鄉、工礦企業、學校社區,把黨的政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送進23萬錦屏人民的心中。在“惠民好聲音·新風福萬家”活動過程中,錦屏還充分利用鄉鎮文化站、國家免費開放場館、群眾公共文化活動場所,設立講堂和巡回文藝宣講活動固定場所。依托現有的文化資源,在飛山廟開設“文化講堂”,把飛山廟文化講堂建設成為理論宣講、道德建設、文化傳承的示范基地。采取邀請各界人士開展百花齊放的講學方式,豐富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讓越來越多的農村文化人、文藝能人被激發出來,加入到創作、表演的隊伍中,創作出許多膾炙人口的優秀作品。
“惠民好聲音·新風福萬家”特色理論宣講團使廣大基層干部群眾從被動的“受教育者”變為主動的“參與者”,把服務群眾同教育引導群眾結合起來,增強了理論宣講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做到了理論宣講入耳、入腦、入心。(吳育瑞)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