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 錦屏縣隆里鄉華寨村以前是“亂村”,當地村民知恥而后勇,探索出了契約式管理村寨的新模式,在這樣的模式之下,村寨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村民之間出現矛盾糾紛,很快就得到完滿解決。據統計,該村10年來無刑事案件和治安案件發生,被中國計生協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少數民族社區學習”項目點。
勸和組勸和
鬧別扭的夫妻唱起“感謝歌”
華寨村轄3個自然寨4個村民小組,總計有216戶959人。10多年前,村中治安很差,家庭內部及鄰里之間經常發生口角,偷雞摸狗之事層出不窮,臟亂差現象十分突出。
2004年,村里面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便決定借鑒“周禮”中的“鄉飲酒禮”的做法,把酒宴當作“政治協商”或是“元老會議”的形式,召集村民到宴席上來,共商村寨的發展。
在一次酒宴上,酒過三巡之后,有村民站起來提議出臺村規民約,對村寨進行管理。
這一提議獲得了廣泛的響應,村里面隨即制定了一部集法律、道德和禮儀于一體的“村規法典”,稱之為“合約”。“法典”頒布之后,所有村民都自覺按上了手印。隨后,村委會就把“法典”刻在石碑上,立于村中醒目位置。
合約碑
當然,光有“合約”還遠遠不夠,必須有人執行,它才管用。為此,華寨村組織了部分能說會道,能喝酒能唱歌的村民成立了“勸和組”,負責執行“法典”中的相關條款。
在勸和過程中,勸和組依然借鑒了《周禮》中“鄉飲酒禮”做法,誰家有矛盾糾紛,勸和組人員就到誰家去放“和氣炮”,喝“和氣酒”,唱“和氣歌”,掛“和氣匾”等,爭取在短時間內化解矛盾。
有一次,華寨村二組的吳海鵬、龍菊艷夫婦因家庭矛盾爭吵。其間,吳海鵬盛怒之下,撕掉了一張100元大鈔。爭吵之后,夫妻倆互不說話,進入冷戰。
勸和組得知此事,便上門勸解。出發時,勸和組就開始敲勸和鼓,村民們聽到了聲音,都出來看熱鬧。
到了吳海鵬家,勸和人員便燃放“勸和炮”。吳家夫妻倆見勸和組來了,趕緊迎接,并生火做“勸和飯”。在吃飯時,勸和組唱著“勸和歌”,傳遞著“以和為貴”的家庭理念。
吳海鵬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后,當眾向妻子道歉,夫妻相互碰酒杯重歸和好。勸和組完成任務,就要離去,吳海鵬夫妻倆舉起杯子,唱起了“感謝歌”。
“釘子戶”沒有站出來“發難”
2013年華寨新區的建設中,涉及到搬遷墳墓和征地問題,當時有人擔心,會有“釘子戶”站出來發難,影響工作的開展。
但是,最終的結果是,涉及到的村民都愉快在相關協議簽了字,搬遷和征地工作順利開展。
在這其中,華寨村的“五老”立下了汗馬功勞,所謂“五老”,指華寨村的老黨員、老村干、退休老干部、寨老、老軍人等。在該村,除了有勸和組,還有“五老工作組”,該工作組在派出所的指導下開展工作,他們在村民們中當方針、政策的宣傳員,當矛盾糾紛的調解員,同時還監督村兩委成員,當監督員。
村中有諸如搬遷墳墓和征地之類的大事件,“五老工作組”便立即入戶,做相關村民的思想工作,一次不行,兩次,兩次不行,三次、四次……
據統計,到目前,“五老工作組”總計調解的山林糾紛33起,成功調解33起,調解成功率達到了100%。
治安好轉了,全村經濟也取得了較大的突破。據了解,當地村民2004年人均收入不到300元,到2013年已上升到了5600元。(劉芳俊 攝影報道)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