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正當舉國上下都在休假慶祝中秋佳節之際,彥洞村十幾個村民卻投資投勞,在烈日下不停勞作,他們沒有放“中秋假”,而是把“假期”毫不吝惜地揮灑在了村寨公益事業修復古井上。
錦屏縣彥洞鄉彥洞村“高橋老”石拱橋位于彥洞村大寨中央,是廣大村民出行勞作的必經之路,也是村寨的交通要道。橋底下溪水淌過,溪旁拐彎處有古井一口,井水清涼可口,飲后沁人心脾,爽及內臟,說不出的甘甜滋味。而橋與井早已連為一體,“悶的菊”(侗語,意為“橋下井”)由此得名!水井在農村并不罕見,因其水質絕佳而聞名鄉里,前往飲用、桶挑、罐裝的人絡繹不絕。
歲月更迭,古井不改。世世代代的彥洞人把她當成“母親泉”“供養”,每漲一次大水,村民便自覺把井周圍的垃圾清理干凈,因為古井一是村民們的水源供給,二是消災驅難的精神寄托,逢年過節,村人老女老少前往祭拜。依《彥洞鄉志》記載,該石拱橋于乾隆年末至嘉慶年初修建,具體年限不詳。而古橋下的古井因無史料及碑文記載,開鑿先輩及年限無從考究。
據了解,2000年彥洞大火災后,在街道規劃修建時古橋被拆,橋井相連,隨之橋下的古井也受損壞,自然而然井水也受較大影響,失去了原味,此后村民們就很少飲用橋下的井水了,水井變成了廢井。時至今日,在黨和國家英明決策的領導下,百姓們過上了豐衣足食的好日子,村民羅朝明、羅國海、羅國銘等人發揚先輩們鑿井修橋的優良傳統,積德行善,自發成立古井修建小組向廣大群眾募捐集資修復古井,為村民重新修整出一處便捷的古井水源,實乃順呼民意。
村民羅朝明介紹,該工程預算一萬元左右,群眾募捐款達四千多元,申請村兩委也資助部分資金,大概在中秋節期間完工。經公路通往古井路全部用青石板鋪就,一直延伸至古井邊。若資金允許,他們還在旁邊修復一處蓄水攔塘壩,另購置一臺消防機,放在水塘邊上,以防不測。
“我覺得這是一件有意義的事,不僅修復的是老百姓日常生活的水源,也修復了我村的一處古風古跡!”當人問起羅朝明修井初衷的時候他總是這樣答道。(王芳焯)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