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干”變“真干”27載不算久
橫穿啟蒙、河口、固本三個鄉鎮的河口片,因路途遙遠、交通閉塞,之前沒有一個郵員能堅持到3年。1987年,縣郵政局正愁招不到人時, 23歲的張林昌從部隊退伍后毛遂自薦當上了啟蒙支局的鄉郵員。看著身材瘦弱、憨厚樸實的張林昌,當時的支局長就問:“你能干?”
帶著“試一試”的心理,張林昌答應了。第一天,張林昌就穿著特意買來的水膠鞋,匆匆趕到辦公室領取郵件。出發前,所里的領導不斷叮囑他說:“這條郵路太遠,不好走,路上要格外小心,天黑了就到當地政府宿舍或者老鄉家去投宿。”
剛開始的時候,張林昌還感覺到新鮮,走起路來精神抖擻,當走到被當地人稱為“九十九拐”的陡坡時,他大汗淋漓,腿有些發酸。三天后,張林昌拖著疲憊的身軀回到所里,同事們發現他頭發蓬亂,頸部還有汗滴流過的痕跡,褲管帶著泥巴,衣服上被刺穿了好多個孔,雙手還有被刺抓傷后留下的血紅印子……張林昌來到辦公室,所長以為他是來辭職的,沒想到張林昌卻自信地說:“這項工作我能干!”
“干!”這一聲“干”,讓張林昌風雨兼程27年。
走了一段時間郵路的張林昌,對自己的工作有了更深刻的認識:這不僅是自己謀生和養家糊口的手段,也是住在交通閉塞、貧窮落后山村的鄉親們與外界交流的一個很重要的途徑,更是推動當地社會、經濟、文化發展的需要。張林昌意識到鄉郵員也是一個光榮的崗位,從此他愛上了鄉郵員這份工作。
在跑郵路的近30年時間里,張林昌絕大部分時間是在路上度過的,很少能與家人在一起。他的妻子、兒女都知道他的工作性質和他個人的脾氣,在背后給予他的是理解和支持。
今年的4月28日,在全縣舉行的“身邊人身邊事”先進事跡報告會上,張林昌說:“憑著對家鄉的熱愛,我仍要繼續前行,繼續為大山里的鄉親服務,直到走不動的那一天為止!”
“碎步”變“特步”繞地球6圈不嫌遠
錦屏縣河口鄉因地處偏遠,自然環境差,被稱為“錦屏的西藏”。橫穿啟蒙、河口、固本三個鄉鎮的郵路是全縣路程最長、通車率最低、最沒人愿意跑的郵路,全長 90公里,服務面積200平方公里,23個行政村25000余人,一個來回得花三四天時間。由于交通閉塞、山路崎嶇,一雙腳就是他聯系千家萬戶的工具。
這條郵路上,最難爬的坡是裕和苗寨往宰格苗寨的新民坡,因為山路陡峭且彎多,平時很少有人走,當地人給它取了個形象的名字叫“九十九拐”。“九十九拐”上有3000多級山路,走幾級就要拐個彎,讓人連喘息的機會都沒有。每邁上一步,腳稍不用力,身子就會倒退,得趕緊彎腰去抓地面上的雜草,否則,整個人就會仰面翻倒,后果不堪設想。冬天天冷路滑,張林昌就踩著路邊的枯草走;夏天雜草叢生,被蛇蟲驚擾是常有的事。遇上好天氣,挑著郵件爬上山頂最快也要兩個小時。張林昌說,他自己都記不得在“九十九拐”上摔倒了多少次,連門牙也摔掉了兩顆。為了適應陡、滑、彎的山路,他一年四季只穿兩種鞋——雨鞋和解放鞋。
2007年三板溪水電站蓄水后,他所負責的部分投遞線路需要乘船才能完成投遞。電站剛蓄水的前幾年,沒有渡船,張林昌就借用老鄉的木排作為擺渡工具。 2009年,單位為張林昌配備了一臺郵遞摩托車,公路沿線的幾個村寨花幾個小時就完成了投遞,但是目前部分自然寨還沒有通車,雙腳仍是張林昌唯一的“交通工具”。
“以前從來沒有一個投遞員能堅持走這條郵路超過三年的。”當地老百姓都這樣說。然而,張林昌在這條郵路上不僅走了27年,而且承諾一直走下去。27年他步行30多萬公里,相當于繞地球6圈有余。
“別人都說我‘傻’,可沒有‘傻人’,誰來為生活在這200多平方公里范圍內的2萬多老鄉送郵件?我對這條走了快30年的山間郵路有種說不出的眷戀,要是讓我離開心里真是舍不得。”張林昌說。
“小張”變“老張”黨員本色從未變
27年來,張林昌起早貪黑。累了,他坐下來歇歇看看報紙;渴了,他飲山泉水解渴;餓了,他食野果充饑;孤獨了,他唱著在部隊里唱過的軍歌繼續前行。想到如今已50多歲的張林昌仍在這樣艱苦的郵路送郵件,擔心他吃不消,啟蒙郵政支局的領導多次找到張林昌談心,想調整他到另外一條條件較好的郵路從事投遞工作,卻被張林昌拒絕了。張林昌告訴領導,他對這條郵路有了感情,他要一直干下去!
20多年來,張林昌與群眾結下了深厚的友誼,群眾都很相信他。在固本鄉八一、河口鄉裕河、培尾等村寨,留守或出行不便的老人們,經常電話聯系張林昌,叫他幫忙捎帶物品,甚至有好幾個老人的存折都是張林昌保管。村上沒有銀行,張林昌就成了他們的“管家”。27年來,張林昌免費為山區群眾代領包裹2816件、匯款取款7萬余元、代購糧種4500多袋、生活用品3700多件;他投遞報刊、郵件達130多萬件,相當于裝滿8節火車皮,從未出現過錯投、漏投,得到了群眾和社會的認可。
郵路上張林昌從不閑著,休息時他總會拿出《貴州科技快報》等來閱讀,幫鄉親們尋找致富信息。一次,張林昌從報刊上了解到板栗種植前景不錯,適宜氣候跟裕河村差不多,他就說服村委動員農戶發展板栗種植。如今,僅裕河村就有30多戶種植板栗,其中的300畝已進入了盛產期,產生了良好的經濟效益。
一個人孤獨地在這條郵路上行走,這不僅是對信念、意志、精神的考驗和磨煉,也是對體力和血肉身軀的挑戰。27年,鄉親們對張林昌的稱呼從 “小張”變成了“老張”。然而,張林昌服務群眾的本色一直未變、服務群眾的腳步一直未停,他堅持以一個共產黨員的標準做著自己力所能及的事。 (潘皇林)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