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黔東南中西醫院成功為一位出現流產征兆的孕婦實施了破腹產手術。令人意外的是,孕婦只有年約15歲,其父母完全不知曉,男孩與女孩為情侶在凱里以打工為生。據了解,女孩產前還出現意外,幸虧搶救及時!(本網報道)
看到15歲少女當媽媽這樣新聞著實讓人眼前一亮,但更多的是感到悲哀!放觀網絡,“少女媽媽”、“少男爸爸”經常出沒在大眾視線里。但是什么原因使得他們過早被冠上“父母”頭銜?這種現象的出現究竟又是誰的錯?
我想,已然當“爸媽”的他們,我們再去指責誰的錯,也將于事無補。面對日益發展的社會,我們知道各種問題都會層出不窮,“少年爸、媽”的問題也日益嚴峻起來了,不管是學校、家長、還是他們(她們)本人,都應該對性知識有一個起碼的認識,以免更多悲劇的發生。
在小的時候,我想很多人都問過“爸爸媽媽,我是從什么地方來的?”,而因傳統觀念,很多家長羞于談性,其中不少家長認為對青少年進行性教育知識是學校的責任。都說父母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當下,還在羞于沉默的父母們是不是應該擔當好第一任老師的責任呢?只有這樣,才會避免一些無知愚昧的悲劇多次上演。
我們知道,女生是兩性關系的直接關注者無可厚非,但是越來越多的少女媽媽出現也讓我們明白,讓少男了解性、樹立正確的的性態度也是非常重要的。雖然學校有青春期的性教育,但書面的簡單介紹結構常常無法滿足他們的需求,對于他們來說,性知識的主要途徑依然是網絡或者一些刊物。那我們是否該給少男們提供一個正確了解性知識的社會環境,讓他們明白錯誤的性觀念不僅會給他人造成傷害,同時也是一種不負責任的表現。
當下社會,少年性行為導致懷孕的普遍性增多已不容置疑,而“少年爸、媽”的問題也不是一時半會就能說清楚能解決的問題,而是需要我們共同的關注,不是一味指責,也不是一味的沉默,而是教育,一種正確的教育,且這種教育應來自社會、學校以及家長。(記者 周燕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