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黎平故事、述黎平夢、頌黎平精神。黎平縣“黎平大舞臺”全面激活、提升了城鄉老百姓文化生活水平,探索出一條“政府投入小、社會影響大、百姓廣參與、群眾得實惠”的文化惠民新路子。
“黎平大舞臺,侗鄉達人的舞臺!”黎平翹街紅軍文化廣場1000個座位免費為入場的老百姓坐滿,5000人的觀眾早已圍得水泄不通。所有觀眾都興奮地揮舞著手拍,與臺上的演員們一同高呼這句黎平人耳熟能詳的廣告語。
黎平大舞臺
一年來,黎平縣委宣傳部充分發揮景區資源優勢,精心策劃,以“中國夢·黎平魂”為主題,著力創新打造了“黎平大舞臺”這個公益性、群眾性的公共文化服務品牌。以“黎平大舞臺”為龍頭和樞紐,通過建立“政府倡導、社會支持、百姓參與、媒體互動”長效機制,全面帶動提升了全縣城鄉公共文化服務品質,切實讓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有效引領社會風尚。
“黎平大舞臺”鋪就老百姓的“星光大道 ”
“多虧了這個舞臺啊!要不然,平常老百姓一輩子哪里有機會能上大舞臺,讓我們農民也有了當明星的機會,大家伙都覺得這生活過得有滋有味了!”貢院社區文藝愛好者龍濤高興地說。
“黎平大舞臺”推出以來,每周一期,至今共演出15場,參加演出的群眾演員達3000多人次,年紀最大的70歲,最小的4歲;現場觀眾10萬余人次,通過電視、網絡視頻和新興媒體觀看演出的群眾和中外游客達500多萬人次,被廣大群眾親切地稱為“老百姓的星光大道”。
“黎平大舞臺”建立了可持續投入和發展的運作機制
“黎平大舞臺”每場演出經費約10000元,迄今共演出15場,支出超過20萬元。要維持“黎平大舞臺”可持續發展,“吃飯財政”撥出的經費遠遠不夠。為此,黎平縣委宣傳部建立了市場運作機制撬動社會投資。由本縣文化產業公司牽頭承辦,同時整合黎平縣屬電視、網絡等傳統和新興媒體,與“黎平大舞臺”和老百姓緊密互動,由此吸引了各路商家、企事業單位紛紛投資,借助“黎平大舞臺”的品牌效應樹立自身形象。通過創新機制,有力引導社會支持,破解了這一文化惠民的難題。
“黎平大舞臺”產生“三高”效應,即群眾的高關注度、高參與度和高滿意度。針對一些公共文化服務項目存在群眾不關心、主辦單位“一頭熱”的現象,“黎平大舞臺”實施兩大舉措吸引群眾的眼球。
一是讓老百姓當舞臺“明星”,老百姓演、老百姓看、老百姓評、老百姓樂。從自愿報名的單位和個人中選拔才藝突出的民間藝人、文化傳承人,有絕技、絕招、絕活的民間奇人,邀請各級先進人物、媒體關注人物、農村致富能手,中外游客等上臺表演。此外,還以群眾網絡投票的方式,在黎平外宣網站《侗鄉網》開設投票專檔,對喜愛的節目開展 “侗鄉達人”年度評選,對群眾投票高的節目和參與投票的觀眾給予重獎,2013年底,共兌現獎金和實物獎共計30.25萬元,通過網絡投票,空前激發了群眾參與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擴大了黎平在全國的影響力。
“黎平大舞臺”推動群眾文化品質從“廣場文化”向“劇場文化”轉型升級
針對社區、鄉村、企業等基層群眾文化活動存在四處分散、水平低、規模小、覆蓋面窄等問題,該縣以“黎平大舞臺”帶動群眾文化品質從較低層次的“廣場文化”向“劇場文化”轉型升級。一是為“百姓大舞臺”開辟了專業演出劇院。二是每場演出節目都由縣委宣傳部與文藝工作者共同策劃、篩選,并將全縣政策法規、理論宣講、文明創建、民生工程、文化產業的宣傳等融入其中,群眾文化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相結合,每場演出都輻射侗族同胞們的精神,傳遞著正能量,形成了百花齊放、雅俗共賞的局面。三是利用縣文聯各協會組織,開展各項藝術創作活動,著力培養來自社區、企業、鄉村等基層的文藝愛好者,提搞了舞臺的表演水平。正如侗族青年小伙石青說:“沒有‘黎平大舞臺’,就沒有我自信的登上海東方衛視、中央電視臺的舞臺。”
“通過‘黎平大舞臺’的文化和社會品牌效應,將娛樂與宣教交融,樹立了良好社會形象,促進了宣傳文化思想建設的“雙升”,讓全縣人民感受到一份獨特的文化魅力。”縣委常委、宣傳部長高凌平說。(吳興文 楊秀堯)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