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黎平縣充分發揮理論宣講在統一思想、化解矛盾、凝心聚力、促進發展、榜樣示范、鼓舞鞭策的作用,整合縣鄉村各類資源,精心策劃形式多樣的活動,著力擴大理論宣講的覆蓋面和影響力,使理論入耳、入心、入腦,為確保把黎平打造成“曙光之城、侗鄉之都、生態之源”提供強有力的思想保證、輿論支持、精神動力和文化條件。
豐富宣講載體、激發宣講活力
“吳老運用大量事件和事例,結合自身工作實際全面闡述了當前開展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思路對策,從多個層面、多維角度指出了開展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路徑選擇,通俗易懂,改變了過去只是單純的假大空的宣講模式,讓人容易接受,全身心的去思考”在黎平縣委宣傳部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集中學習的講座上,宣傳部的一位楊姓干部聆聽了黎平縣原縣長、退休干部吳仁發作的專題講座后有感而發。
怎樣讓各級黨委政府的好政策、好聲音走進百姓的心坎,基層一線的心中,一直是黎平縣開展理論宣講工作重點探索的課題。在舞臺打造上,黎平縣借助“百姓大舞臺”、“鄉鎮文化活動場地”、“草根文化舞臺”等載體,用宣傳思想工作凝心聚力,助推黎平經濟社會加速發展、轉型發展、跨越發展。
3月17日,黎平縣龍額鎮舉辦了“春社河歌文化藝術節”,在春社河歌文化藝術節舉辦期間,龍額鎮特別邀請“歌隊”、“蘆笙隊”和戲班子等采用苗、侗、瑤等民族語言,采取多樣形式解讀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第一時間迅速組織廣大黨員干部,深入學習宣傳貫徹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和省委十一屆四次全會精神。
以“身邊人講身邊事、身邊人講自己事、身邊事教身邊人”為基本形式的“黎平大舞臺”,根據不同對象,傳播凡人軼事,推動先進道德理念入腦入心,外化于行,營造“講道德、做好人、樹新風”的濃厚氛圍。此外,該縣還借助中央八項規定等轉變工作作風、密切聯系群眾的相關規定制度,大力開展移風易俗活動,遏制紅白喜事過多、“人情消費”負擔過重的問題,為深化全國文明縣城創建打造新亮點,樹立新品牌。
黎平縣還充分挖掘鄉鎮、村寨(社區)文化活動室、電教室、農家書屋、宣傳欄等資源,持續組織志愿者團隊開展“理論走基層、惠民好聲音”宣講活動,并要求縣鄉兩級宣傳思想文化部門利用“黎平大舞臺”、鄉鎮文化活動場所為草根達人提供展示平臺,利用重大節假日和主題活動開展理論宣講活動,不斷擴大黨的科學理論宣講覆蓋面和影響力。
建強宣講隊伍、充實宣講力量
“‘政治建設’就像‘牛鼻子’。經濟建設、社會建設、生態建設、文化建設就是牛的四蹄子。牽住了‘牛鼻子’,就能管住牛蹄子,經濟建設和社會建設是牛的前蹄子,確保牛往前跑,生態建設、文化建設是牛的兩個后蹄子,后蹄子跟不上,牛就跑不動,前蹄子再快也沒有用”在黎平縣活躍著一支夕陽紅“關工委”宣講隊伍,政治理論這樣嚴肅、抽象的理論經由這些退休老黨員、老干部運用樸實的語言講起來成了快樂的精神食糧,被基層一線群眾記得牢牢的。
怎樣才能使理論宣講在基層吸引黨員群眾?怎樣才能使被群眾稱為“假大空”的理論宣講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關鍵就是要有一支過硬的理論功底、豐富的知識積累、扎實的實踐經驗的理論宣講隊伍。針對黎平縣域面積大、受眾文化水平參差不齊、居住分散的實際,黎平縣制定《關于開展“理論走基層·惠民好聲音”宣講活動的實施方案》,大力構建和完善“覆蓋面廣、結構合理、專兼結合”的縣鄉村三級宣講團隊和志愿者宣講組織、關工委宣講組織的“3+2”立體式多元化宣講格局,并充分挖掘利用人脈資源優勢,除邀請黎平籍名人回鄉傳經送寶,還深入挖掘離退休老同志這一寶貴資源,逐級組建“關工委報告團”、“五老宣講團”等組織;同時,充分發揮鄉土人才、鄉村醫生、文化協管員、返鄉農民工、復員軍人、大學生村官、致富能手等的作用,及時把黨與政府的惠民、利民、富民、暖民、樂民政策傳送至萬戶千家。
緊扣群眾需求、彰顯宣講實效
“各位鄉親們,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已經勝利召開了,你們知道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又給我們帶來了哪些惠農政策嗎?又帶給我們哪些變革嗎?這次會議重點是進行全面深化改革、食品安全、群眾增收、生態文明建設、政府職能轉變等,可以說是和我們息息相關了。”自開展同步小康駐村幫扶活動以來,該縣積極推動廣大黨員干部深入基層一線、深入企業一線接地氣、通民氣,聚才氣、增和氣、提正氣,在幫扶中把宣講融入其中,做到宣講幫扶“兩不誤、兩促進、兩提高”。
在宣講活動中,黎平縣既充分發揮傳統宣講方式的優勢,又不斷滿足干部群眾的需求,創新采用“憑單上菜”“見縫插針”“借臺唱戲”“文化雜燴”等方法,使宣講出實招、顯實效,增強理論宣講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以“菜單”的方式,每季度編制宣講專題,發放到基層一線,供一線群眾“點菜”使用,做到黨員干部群眾想了解什么就上門宣講什么,實現有的放矢、按需宣講,這就是“憑單上菜”。當碰到重大宣講任務時,就整合“3+2”宣講隊伍,突出宣講重點,進行合理配餐,實現“講、學”對接,“送、需”匹配。
“見縫插針”就是充分利用黎平各類民族活動豐富以及趕場、下鄉幫扶、化解矛盾糾紛、主題活動等時機,深入基層調研,了解群眾需求,針對不同受眾選擇宣講內容和宣講風格。如地坪鄉在“同步小康駐村幫扶”活動中創新推廣了“三語解讀”(即漢、侗、苗)宣講法,有效提升了理論宣講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借臺唱戲”就是結合不同時期的工作重點和重大節慶活動,借勢發揮、有效滲透。如利用每年的南泉山廟會、十侗款會、牯臟節、蘆笙節、摔跤節、祭薩節等重大民族節日慶祝活動等開展宣講工作,在此基礎上,充分利用電視臺、網絡媒介、宣傳欄、戶外展板、LED戶外廣告,微信、手機報、紙質媒體等大力開展理論成果、法律政策、文化科技、食品安全等內容的宣傳展示,確保“理論走基層、惠民好聲音”真正的“走群眾路線”。
“文化雜燴”就是通過學習、宣傳和踐行“繼承傳統、團結務實、敢闖敢干、爭創一流”的黎平精神,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內化為侗都人民的價值追求,外化為人們的行為自覺,成為統一全縣人民意志、協調全縣人民行動的強大精神力量。此外,黎平還積極探索嘗試以特色民族文化、紅色文化開展理論教育,組織草根達人、民間藝人、民族文化傳承人、縣鄉文化藝術團等通過侗歌、侗戲等文藝形式,開展不拘一格的理論宣講工作。
另外,在宣講工作中大量運用大眾化、形象化的語言,堅持理論宣講“用事實說話、用典型說話、用數字說話”的原則,是黎平宣講人的一大特色,大眾化的語言內容實在,群眾容易理解和接受,聽得懂;形象化的語言可使枯燥的理論變的生動,黎平縣宣講人在宣講中注重拉近群眾對理論的認同感、互動感,采取小故事大道理的方式娓娓道來,確保群眾從樸實的語言中領悟道理,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王樂南 楊成 楊小燕)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