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興侗寨與山水相依的鼓樓花橋(資料圖片)。新華社記者 石新榮 攝
“五一”假日的肇興侗寨,游人如織。這座藏于貴州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縣大山里的古老侗寨,近年來成為吸引中外游客的旅游圣地。
走進侗寨,掩映于青山翠竹中、古色古香的吊腳樓上,侗家人自織自染的“侗布”隨風搖曳;蜿蜒通過寨子的肇興河嘩嘩作響,鱗次櫛比的木樓旁一些侗族村民正忙著修繕自家的老屋;幾個身著侗族服飾的婦女邊說笑邊繡著侗繡……
據記載,肇興侗寨距今已有850多年歷史;全寨現有1100余戶4000余人,是中國最大的侗族自然村寨,其自然建筑、民族風貌延續(xù)近千年未變。
在侗寨,走不了多遠就能遇到一座雕梁畫棟的風雨橋和一座高聳入云的鼓樓。鼓樓和風雨橋是侗寨的象征,也是侗家人教歌、學歌、唱歌、聽歌的重要場所。
晚燕歸巢時分,寨中的五座鼓樓相繼亮起華燈,各映寨中一角。六七個穿著侗族服飾的男女在鼓樓下站成一排,哼唱起“時而高亢,時而低婉;時而舒緩,時而急促”的古老韻調。他們所展示的就是被譽為“清泉般閃光”的“侗族大歌”。
51歲的侗族漢子陸勁松說,他們從小喜歡唱歌,把歌看成是與飯同樣重要的事情。如今,“侗族大歌”已被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從侗寨飄向世界各地。
轉過鼓樓一角,德國游客卡爾一家三口不時拿起相機,對著寨中的古樓、古橋、古道、古井咔咔拍照,一些盤著高發(fā)髻、穿著紫黑色侗服的村民在夜幕中,也成了這些異鄉(xiāng)游客照片中的主角。
肇興河旁,60多歲的陸奶奶晚飯后像往常一樣,坐在木式吊腳樓屋檐下,在平滑石塊上捶打著一件紫黑色的布料。
這件布料在陸奶奶手底,已歷經種棉、紡紗、織布、浸染等幾十道工序,前后花費她四百多天的時間,在重復了成千上萬次的捶打之后,很快就要“破繭成蝶”。
“布料是手工織成的,染料是上山采的野草汁液,染過的布料涂上蛋清后,用木槌反復敲打,直至閃閃發(fā)亮。”陸奶奶說,每到節(jié)日期間,寨中男女老幼都喜歡穿上一件凝聚侗族婦女“千錘百煉”手工精華的侗服“一較高下”。
與侗寨美景、美歌、美服同樣令人印象深刻的,當屬以侗族“打油茶”為代表的侗家美味了。與藏族的酥油茶不同,侗族人喜歡用油炒的清茶先煮沸成茶水,并將事先準備好的油炸米花、炒花生等拌入碗中,待滾熱的茶水緩緩倒入碗中,一股油茶香氣彌漫開來,口齒間油茶甜香久久不絕。
與許多古鎮(zhèn)一樣,肇興侗寨近年來也面臨著“開發(fā)與保護”的難題,樸實的侗寨村民在分享現代文明成果的同時,正在小心“呵護”侗族文化的“DNA”。
土生土長的侗族婦女陸妹嬌告訴記者,為了讓遠方游客充分體驗侗家木式吊腳樓的居住特色,她家的三層吊腳樓“家庭旅館”都是根據傳統(tǒng)侗家建筑工藝翻修重蓋的,“只有民族的原生態(tài)事物,游客才歡迎。”
“目前寨中村民的年收入達5000元以上,其中半數收入來自于旅游業(yè)。”黎平縣肇興景區(qū)管委會工委書記徐業(yè)發(fā)說,今年“五一”期間,侗寨50多家民居客棧1000多個床位全部住滿,4萬多名中外游客前來觀光旅游。
徐業(yè)發(fā)說,政府正在通過項目規(guī)劃、實物獎懲等措施保護侗寨的古風古貌,避免古寨在旅游開發(fā)中丟失傳統(tǒng)文明與民族特色。(記者 李平 楊洪濤)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