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 10月9日,黎平縣文物部門在該縣巖洞鎮竹坪村普查到了一枚圖章和一盒印泥。據推算,該圖章已有160多年的歷史。
據介紹,圖章呈長方形,寬4.5厘米,長7.7厘米,章上纂刻著“黎平府委辦十洞團務之戳記”等字樣,為兩行豎寫。除了圖章,還有一盒印泥,由于年代久遠,印泥已成為固態,有些堅硬。
圖為款首圖章和印泥
此圖章收藏于竹坪村12組農民銀振恒(84歲)、銀錫穩(66歲)父子手中。父子二人稱,此圖章是他們的祖先留下來的,已經過8代人了。為什么會有這樣的圖章呢?原來這是一枚款首章,銀振恒的先輩人銀學殷曾是黎平十洞地區(包含今黎平巖洞)的款首。
銀振恒父子兩保管的款首圖章
根據《竹坪村志》記載,十洞款首銀學殷,是黎平縣巖洞鎮竹坪村人,生于嘉慶甲子年(公元1804年),卒于光緒甲申年(公元1884年),享年80歲。這是當時黎平府發給他的行政事務印章,他于五十歲時任十洞款首,據此推算,這枚印章至今已有160多年的歷史。
據了解,“款”是古代以及近代侗族社會特有的民間自治和自衛組織,款首就是頭領,款具有原始氏族農村公社和原始部落聯盟的特征,是古代國家組織結構的一顆“活化石”。嚴厲而極富權威的“款約”以獨特的運動方式,約束并鞭策著族人遵章守紀,有禮有節,而侗族也由此被譽為“沒有國王的王國”。
中國社科院民族文學研究所研究員鄧敏文,在著書《沒有國王的王國》里,稱“侗款”是維系侗族鄉土社會和諧發展最為堅實的核心組織,千百年來長盛不衰,構成了底蘊深厚的侗族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最近,國家文化部發布《關于公示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推薦項目名單的公告》,黎平縣民俗項目《規約習俗》(侗族款約)作為擴展項目,被列為第四批國家非遺文化遺產。 (陸書明 馮云飛 攝影報道)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