侍弄好正在產仔的母豬,黃巖正又轉到另一架母豬產床為頭天出生的11只仔豬用鉗子剪牙,黃巖正說:“仔豬的牙齒長得很快,哺乳時會刺痛母豬的乳房,所以,必須減掉哺乳仔豬的銀牙”。
黃巖正和他的另外兩位種豬飼養、繁殖場合伙人吳發平、劉叢波都是黎平縣尚重鎮育洞村的80后,從小就是好伙伴。黃巖正2000年就外出打工,一直從事生豬飼養行業,打工8年,他從一名普通的生豬飼養員成長為一名生豬飼養技術和管理都過硬的養豬土專家,期間,他掌握了過硬的生豬養殖管理、防疫、治病先進經驗和技術。他在廣州一家大型養豬場飼養管理的生豬每年都是上萬頭,他的年薪不低于10萬元人民幣。
在廣州的大型養豬場,黃巖正干得相當賣力也十分出色,深得老板的賞識和信賴。2008年,老板推心置腹地對黃巖正說:“幫別人打工和自主創業沒多大區別,你的養豬技術和管理都相當可以了,倒不如自己去辦一個養豬場”。
黃巖正是貴州省黎平縣土生土長的侗族青年,雖然在外打拼,整個心神還是惦記生他養他的這塊土地。
2008年,他用打工余下的資金,接下了黎平城郊的一個養豬場。他開始邁出了返鄉創業的第一步,他的眼光放在種豬飼養和繁殖這一切入點上。
苦苦支撐了近四個年頭,由于孤掌難鳴、獨木難支,再加上生豬商品市場的風險和波動及大諸多因素的影響,黃巖正已經有點支撐不住了,這時候,黃巖正的童年好伙伴,貴州省凱里職業技術學院畢業的大學生劉叢波在外打工幾年,也有了一點原始資金積累,正想返鄉創業,回報家鄉。于是,劉叢波接過了黃巖正傳遞的養豬場接力棒。哥兒兩還一起通過過硬的防治生豬病毒感染與傳播,戰勝了2011年的豬熱病并完成了種豬品種更新換代業務。
2013年,黃巖正和劉叢波的另一位好伙伴——在廣州經營著一個企業的老板吳發平又加盟到了龍田彎種豬飼養、繁殖場。
吳發平同樣是抱著返鄉創業,回報家鄉的心情與兩個好朋友捆綁到一起的,他在商場上已經滾打多年,市場經驗豐富,眼光獨到。他坦言:“這兩年他在廣州做的生意競爭力越來越大,風險系數也越來越高,在外打拼越來越不容易,兩位好朋友已經在家鄉黎平打下基礎,倒不如回家和他們一起沖一下。
黎平正在發展,還要撤縣建市,并且已經通航,廈蓉高速公路和貴廣高速鐵路有望今年開通,黎平的區位正巧處在貴州進入泛珠三角經濟區的橋頭堡位置。養好優質商品豬是比較有前途的。
在養豬場,吳發平非常自信,他說:“不說遠的,就黎平縣城而言,據縣農業局畜檢人員反饋,黎平城區每天屠宰的上市肉豬不低于100頭,而這些肉豬90%來自外地,我們只要站穩黎平這一塊市場,其前景就相當樂觀了。”
據他分析:受外出打工潮的影響,黎平農村養豬的農戶越來越少,根本無法滿足黎平城10余萬人口的肉食品需求量,在黎平發展養豬事業前景還是比較樂觀的。
劉叢波也說:“盡管去年的生豬市場處于低迷,我們靠過硬的技術支撐,還是賺了10余萬。”
返鄉創業的吳發平、黃巖正、劉叢波對養豬業充滿信心,他們一致認為,他們是農民的兒子,從小就不怕臟不怕累,從事農業和養殖業是本來就是輕車熟路,為此,他們自己拿出60萬元,從廣州購買了一頭美系二元杜洛克父本種豬,又在黎平當地選育了80余頭抗病率強的母本種豬,并購置了高檔次的人工受精豬精液儲存儀器,采用丹麥稀釋液實施人工受精,高質量保證種豬的產仔率、成活率和優生優育率,黎平縣境內的各大養豬場的豬仔豬種源,大部分都是來自于他們的種豬養殖、繁殖場。
目前,他們700余平方米的豬欄已經是豬滿為患,他們一方面企求種豬多產一些仔豬,另一方面卻亟待解決豬欄問題和后續資金的投入問題。(黃沙)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