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 1934年12月18日,中央紅軍進入黎平后,中央政治局在此召開會議,史稱“黎平會議”。在黎平會議召開80周年之際,記者走訪了家住黎平翹街的王文光老人。當年紅軍進黎平,就是他和小伙伴們前去迎接的。
“當年紅軍進黎平縣城,我和另外三個小伙伴到城郊的五里橋去迎接。”現今92歲的王文光說,那時他只有12歲,紅軍戰士一看到他,就親切叫“小鬼”,還把他扛在了肩膀上,從北門進入了黎平縣城。
紅軍進城后,有一部分就居住在王文光家,戰士們用白菜煮肉吃,開飯時,也叫他和家人過來搭伙。“紅軍在我家住了幾天,經常送給我們大米,最后一次送了三斤。”王文光說。
王文光稱,紅軍紀律嚴明,秋毫無犯。有幾位女紅軍當時在他家借宿,和王文光的母親睡一個房間。王母把她們當最珍貴的客人,讓她們睡床鋪,但這些女戰士不肯,堅持睡地面上。而她們起床的時候,小心翼翼,一點響聲也沒有。“她們的原則就是不能把我的母親吵醒。”王文光說。
在采訪中,王光文老人還展示了一個使用了幾十年的老銅壺。他說,這東西不起眼,但卻是他的心肝寶貝。
這個老銅壺,還有一番來歷。1934年12月14日紅軍入城后,為了更好地發動群眾,紅軍總政治部宣傳部會同地方工作部于17日在黎平城關荷花塘召開了群眾大會,向群眾宣傳革命道理,并將豪紳的糧食、被條、衣物等分發給參會群眾。
王光文家分到了棉被、衣服、馬燈、菜碟等物品。他的寶貝銅壺,就是在這次大會上分得的。2013年,老人把家里珍藏的馬燈和菜碟無償捐給了縣文物局,銅壺他則自己留存了下來。“我還要把它傳給子孫后代。”王文光說。(徐業正 楊代富)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