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黔東南州雷山縣依托苗族文化資源優勢,堅持在保護中開發、在發展中傳承,大力推進文化與旅游的深度融合,發展民族文化旅游產業,成效可圈可點。
2013年,該縣接待游客415萬人次,同比增長31.2%,實現旅游綜合收入29.2億元,同比增長35.8%。目前,該縣發展328戶農家樂,直接從事旅游行業人數達5000多人,帶動5萬農民脫貧致富。西江千戶苗寨成為了黔東南乃至貴州民族文化旅游發展的一張“熨金”名片。
國發2號文件明確把雷公山作為精品旅游景區建設及加強西江歷史文化名鎮保護和建設,西江景區和雷公山景區被列入省委、省政府“5個100工程”旅游景區建設,面對兩大千載難逢的戰略機遇,雷山縣文化旅游轉型升級順勢而為。
頂層設計:打造文化旅游創新示范區
雷山秉承“保護一方山水,促進一方經濟,傳承一方文化,擴大一方影響,致富一方百姓,推動一方發展”的理念,以打造“全國旅游名縣”為目標,將西江景區提升到環雷公山文化旅游綜合體開發再到苗族文化旅游創新示范區打造,把雷山建設成為苗族文化生態公園縣和國內一流、世界知名的旅游目的地,成為富民強縣的支柱產業。
到2020年,全縣接待游客將達到1500萬人次以上,實現旅游綜合收入150億元,文化旅游業對經濟的貢獻率達到30%以上,以文化旅游業為龍頭的第三產業增加值占GDP的66%以上。
品牌傳播:讓世界了解雷山向往雷山
雷山借助每年舉辦一次大型的苗年活動為平臺,從旅游宣傳標識、旅游對外宣傳詞等方面著力打造文化旅游品牌,形成一套完整的品牌體系,“苗疆圣地·和美雷山·養心家園”品牌基本成形。充分利用宣傳片、戶外廣告、網絡等平臺,多層次開展旅游品牌宣傳營銷活動。采取“走出去”的方式,組織力量到北京、上海、浙江等大中城市進行旅游品牌宣傳促銷,特別是苗族歌舞劇《我在雷山等你來》和《仰歐!吩诒本﹪掖髣≡壕噬涎莺螅还勺铎琶缱屣L吹動全國觀眾的心,讓世界更加了解雷山、喜愛雷山、向往雷山。
憑借品牌資源的底氣,雷山先后被評為“中國苗族文化中心”、“中國十大最好玩地方之一”、“中國苗族銀飾之鄉”、“中國王牌旅游目的地”、“中國最美的小城”、“中國最佳旅游縣城”等。
項目推進:文化旅游轉型升級新引擎
早春的雷公山生機盎然,走進在西江文化旅游產業園區營上綜合服務區,十幾臺挖機開足馬力揮臂削山填谷,幾十輛工程車不停地來回穿梭,上百名建筑工人捆綁鋼筋、徹磚、倒混凝土,揮汗如雨,一派火熱繁忙的景象。
投資12億元開發西江文化旅游產業園區,只是該縣文化旅游升級的一個測面。
去年來,該縣圍繞重點打造雷公山景區,著力提升西江景區,深度開發郎德景區,配套完善縣城景區,加快雷山文化旅游產業園區建設,強力推進西江景區營上綜合服務區、雷公山蚩尤文化園、“苗疆盛世”旅游城市綜合體、凱雷高速、蚩尤大道等一批重點項目建設,快速推動文化旅游產業轉型升級,目前累計重點項目建設完成總投資10多億元。
效應蝶變:走出“一業帶三產”新路徑
旅游業的快速發展,催生“一業帶三產”即旅游業帶動一、二、三產業的雷山發展模式。
該縣旅游業帶動了當地的茶葉、銀飾、剌繡、天麻、黑毛豬、林下土雞等特色經濟發展,僅茶葉基地就達10.3萬畝,去年實現茶產值達5.5億元,受益茶農達1.04萬戶。以西江景區為龍頭,開發開覺、干榮、控拜、烏高、麻料的銀飾、剌繡、蠟染等民族工藝特色商品經濟帶,讓深山里的銀飾、苗繡、蘆笙等民族特色旅游產品走出寨門,成為旅游市場中最具有競爭力的“寵兒”,助推農民增收致富奔小康。目前,該縣從事銀飾、刺繡、蠟染、蘆笙等民族工藝品農民達 1.3萬人,年創產值就達到1.5億元。 (潘國雄)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