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 自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開展以來,雷山縣各級各部門結合自身工作實際,以便民、利民為工作出發點,以群眾得實惠、滿意為落腳點,強化“五堅持”確保“五問題”見成效。
堅持強化領導,在保障問題上見成效。一是“一把手”抓,抓“一把手”。全縣各級黨組織高度重視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把活動作為黨組織“一把手”工程來抓。縣委常委會率先垂范,主要領導親自組織起草《雷山縣深入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實施方案》、《縣委常委會深入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實施方案》等。二是建立領導干部活動聯系點。組建了8名縣委常委學習實踐活動聯系點,每位常委聯系1個鄉鎮、一個縣直部門和一個村,縣人大、政府、政協黨員領導分別聯系1個縣直部門和一個村,要求深入基層蹲點調研、檢查督辦等方式,每年赴聯系點開展工作不少于3次,著力解決群眾住房難、行路難、就醫難等問題,做到“不脫貧不脫鉤”。截至目前,縣級黨員領導同志深入聯系點調研指導80余次。三是嚴格督導工作。制定了《雷山縣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督導工作主要步驟》等指導性文件,有力地促進督導工作的開展。到目前,縣8個督導組共到鄉鎮部門開展督導活動198次,發現和糾正問題278個,個別訪談895人。
堅持強化宣傳,在氛圍問題上見成效。一是用宣傳方案引導宣傳活動。出臺了《雷山縣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宣傳工作方案》等文件,為活動的宣傳提供了強有力的組織保障。二是組建了活動宣傳報道團隊。依托雷山縣人民政府網、雷山電視臺、雷山手機報及中央、省、州各種宣傳媒體,全方位對全縣開展教育實踐活動進行宣傳報道。三是多形式開展宣傳。各鄉鎮、單位積極采取發放宣傳單、張貼告示、刷寫標語、公開欄等多種方式廣泛開展宣傳。截至目前,全縣共編發活動簡報1578期,懸掛宣傳橫幅108幅,辦宣傳專欄129期。在《黔東南日報》、州電視臺等媒體報道活動66篇,在省、州群眾路線網等多家網絡媒體報道活動367篇。
堅持強化學習,在認識問題上見成效。一是嚴格學習制度。制定《雷山縣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學習計劃》,將學習時間安排到天數、內容安排到篇目,做到學習時間不減、必學內容不掉、參學對象不漏。二是領導率先垂范。各級各部門黨組織“一把手”帶頭學習、帶頭上微黨課580人次。三是多形式學習。組織觀看《焦裕祿》《永遠的焦裕祿》等教育影片和《四風之害》等警示教育片;組織黨員干部、村干部1160多人次到腳堯實地學習“腳堯精神”;截至目前,全縣各參學單位共開展集中學習528次、12696人次;集中觀看警示教育片173次、4920人次;舉辦專題講座27次。
堅持開門問計,在查擺問題上見成效。一是“走出去”征意見。各單位紛紛深入基層一線召開座談會、個別訪談、無記名問卷……廣泛聽取群眾意見建議,查找“四風”方面存在的突出問題。二是“請進來”求意見。縣委常委會分別召開了部分村黨支部書記和群眾代表、鄉鎮黨委書記、離退休老干部、黨外干部、“兩委員一代表”等5個不同層面的座談會進行征求意見,另外設置意見箱、開通書記和縣長交流平臺等方式進行征集意見。三是單位內部聽意見。按照“五個必聽”的要求,采用面對面、背靠背、個別聽、集體談等聽意見。截至目前,全縣領導干部深入聯系點聽意見、指導活動618人次,共發放征求意見表5251份,召開座談會226次,個別訪談1565人次,共征求到意見建議1836條,其中對班子718條,對班子成員1118條。
堅持邊學邊改,在解決問題上見成效。印發了《中共雷山縣委常委會深入開展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在邊學邊改中發現問題整改方案》等文件,明確整改責任領導、責任單位和完成時限。一是聚焦作風抓整改。以解決“四風”問題為重點,出臺了《雷山縣國家工作人員紀律“八不準”》、《關于重申嚴禁國家工作人員參與打麻將賭博的通知》、《關于進一步嚴格規范黨員干部操辦酒席行為的通知》等制度。積極開展“搖號”查作風、督效能、訪廉潔工作,派出民生監督特派組等,截至目前,共初核案件19件,立案9件,黨政紀處分15人,共收繳違規違紀資金52.5萬元,挽回經濟損失755萬元。二是聚焦民生抓整改。大力實施精準扶貧工程,按照“六個到村到戶”的要求,實行五年內縣級領導干部幫扶貧困戶15戶、科技干部幫扶貧困戶10戶、一般干部幫扶貧困戶5戶,實現“一對一”幫扶全覆蓋,做到不脫貧不脫鉤。截止目前,全縣投入達1.2億元,著力推進以醫療、教育、交通、水利、危房改造、精準扶貧等民生工程為重點的建設。三是聚焦服務抓整改。服務窗口部門紛紛創新便民措施,縣政務中心推行“微笑服務”“三訪直通車”;縣環保局建立“環保窗口”;縣信用社完成對154個行政村安裝POS便民取款機;自來水公司推行“錯時服務制”;縣供電局推出“一公里半小時繳費圈”等一系列便民措施……全方位架起了為民、便民、利民的“連心橋”。(潘國雄 李格林 文壽)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