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雷山縣腳猛村“兩委”帶領農民發展“綠色產業”奔富記
本網訊 8月7日,筆者到被稱為“雷公山下葡萄村”的貴州省
雷山縣丹江鎮腳猛村采訪,看到該村初具規模的葡萄基地綠葉蔥蘢,碩果累累,一串串沉甸甸的葡萄晶瑩剔透,散發出陣陣芳香,醉人心扉。眼下,腳猛村農民開始上葡萄園采摘葡萄上市。村民文永祥高興地說:“我家種有15畝葡萄,已有15年的時間,全部掛果收益了,靠葡萄收入于2010年建成了一棟占地面積120平方米的三間(三層)木房,今年預計葡萄純收入達6萬元,科技葡萄成了我們致富的法寶,過去的‘望天水田’變成了‘綠色銀行’”。
腳猛村,位于雷山縣城西北部,距縣(鎮)城5公里,距凱(里)雷(山)二級公路2公里,通車進寨,全村現有225戶、1002人,全是苗族,人均田面積0.43畝,且多為“望天水田”,曾是一個人多地少的一類貧困村。近年來,在丹江鎮的
領導下,該村黨支部、村委會以創建“一戶一技能”為支撐,以市場為導向,大力調整農業產業結構,把單一的經濟模式向著營造“短、平、快”效益轉化,積極引導全村農民發展以葡萄為主的優質果品生產,盤活了山區資源,激活了山村經濟,走出了一條致富捷徑。
1993年以來,腳猛村黨支部“一班人”緊緊抓住西部大開發和“兩山”扶貧攻堅的大好機遇,組織和帶領全村農民因地制宜種植經濟作物,把“望天水田”和陡坡耕地退耕種植葡萄,經過幾年的努力,全村建成高標準葡萄基地1018畝。為了預防旱情災害,該村在果園基地修建了10多個蓄水窖。遇到旱情嚴重,隨時可澆灌葡萄根,使葡萄長勢良好。2014年已掛果見效益500畝,以每畝(平均)收獲鮮果1000公斤計,總產量達50萬公斤,按每公斤批發價6元計,總產值可達300萬元,種植的182戶,戶均收入16483元。今年,腳猛村僅葡萄一項收入在3萬元以上的有12戶。
為了進一步抓好優質果品這一支柱產業,做好對外宣傳,爭創品牌,策劃銷路,引進外商,2007年,該村成立了葡萄協會,由35人組成,目前已有會員120人。協會成立后,專為果農服務,解決農民“種果易,銷路難”的問題。葡萄協會會長文勝榮接受筆者采訪時說:“自協會成立以來,在縣遠程教育辦等部門的支持下,我村每年組織果農開展遠程教育培訓2-3次。同時,在縣政協、縣扶貧辦、縣科協、縣果品中心等單位的牽線搭橋,邀請了貴州大學、民革貴州省委、
黔東南州農業科技所以及省、州、縣等部門的專家教授到果園手把手地指導果農修剪、施肥、套袋等技術。通過現場培訓,果農們學到了葡萄管理技術,每年都給葡萄披上了安全‘蚊帳’。每串葡萄披上安全‘蚊帳’后,不僅未遭蟲害叮咬,而且顏色透亮,葡萄含糖量高,酸甜可口,食用安全,深受消費者喜愛。
由于該村葡萄種植海拔高,晝夜溫差大,無工業污染,品質好,食用安全。為此,“腳猛葡萄”商標已于2011年5月27日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工商管理局、商標局注冊。2011年6月3日,雷山縣丹江鎮腳猛村葡萄協會被中國科協、財政部評為“全國科普惠農興村先進單位”稱號,成為全國1000個農村專業技術協會之一;2013年8月,丹江鎮腳猛村葡萄發展協會榮獲貴州省園藝學會“優質水晶葡萄金獎”;2014年2月被中共雷山縣委、縣人民政府評為“葡萄專業合作社示范社”。該村葡萄協會會長文勝榮在2011年12月8日在
黔東南州“陽光工程”農業專業合作社經營管理責任人專業培訓中,被貴州省農業廣播電視學校黔東南分校評為“優秀學員”。 (張希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