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 2014年,雷山縣以列入貴州省2014年扶貧攻堅示范縣為契機,重點解決好農民增收、產業調整、基礎建設、農村改革、精準扶貧“五道難題”,該縣縣委、縣政府廣泛整合各方面的力量和資源,積極探索創新扶貧方式,在全縣上下打響了“減貧摘帽”攻堅戰。
突出解決農民增收難題,讓農民腰包“鼓”起來。該縣將堅決破除“小而全”、“大而全”的生產方式,結合該縣資源優勢,積極發展鄉村旅游、茶葉、中藥材、特色養殖等產業規模,支持龍頭企業圍繞主導產業帶動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支持農村生產大戶牽頭組辦各類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帶領農民想方設法闖市場、創效益,著力筑牢農民增收的思想基礎和產業基礎,不斷開辟新的增收渠道,確保2014年新增就業3000人以上,年內完成扶貧生態移民600戶1650人以上,讓農民變為市民,努力使農民腰包“鼓”起來。
突出解決產業調整難題,讓農村產業“活”起來。圍繞文化旅游產業進行調整,按照旅游“六要素”,依托西江景區、雷公山景區、郎德景區和縣城游客服務中心載體,從游客需要什么就種什么、養什么,不斷調整產業結構,使全縣農民人均純收入來自文化旅游產業的收入達1500元以上,到2020年達2000元以上。圍繞高效生態農業進行調整,始終把茶產業作為農民增收致富的支柱產業來培育,從基地建設、茶青多類利用、產品延伸開發、加工水平升級、市場營銷拓展、傳播苗族茶文化等方面予以支持,并配套養殖及其他種植業,做到長短結合,以短養長,不斷提高茶園綜合效益,到2015年全縣茶園面積達16萬畝以上,農民人均達1.5畝以上,全縣農民人均純收入來自茶葉的收入達3000元以上。圍繞特色農業進行調整,抓好天麻、淫羊藿等為重點的中藥材種植和加工,大力發展林下養雞、娃娃魚、黑毛豬、稻田養魚等特色種養殖業,擴大楊梅、葡萄、魔芋、青錢柳等農產品種植面積,到2015年中藥材面積達到12萬畝以上,產值達5億元以上,建成果品保鮮及食品加工企業3個,產值達1億元以上。圍繞特色生態工業進行調整,抓好以苗族銀飾、刺繡等旅游商品加工,請回萬名銀匠盤活銀飾刺繡一條街,促進農民就地就近創業就業,逐步實現鄉鄉有主導產業、村村有富民項目、戶戶有致富門路,讓農村產業“活”起來,加快脫貧步伐。
突出解決基礎建設難題,讓農村設施“全”起來。為切實解決農村基礎設施薄弱、公共服務滯后、生產生活條件差的最大瓶頸,以“四在農家.美麗鄉村”建設為抓手,有效整合各種資源和資金,加快小康路、小康水、小康房、小康電、小康訊、小康寨等基礎設施建設,到2015年全面實現村村通油路(水泥路),所有自然寨寨內實現道路硬化,500畝連片產業基地都通產業路,95%以上農村人口飲水安全得到基本解決,農村危房改造達80%以上。同時,著力解決與人民群眾切身利益息息相關的教育、衛生、文化等突出問題,穩步推進中小學布局調整,努力完成“中學集中到縣城,小學集中到鄉鎮,幼兒園建到中心村”的目標,逐步實現城鄉教育均衡發展。加快提升鄉鎮衛生院技術水平和服務能力,完善行政村標準化衛生室建設。進一步推進廣播電視村村通、農,家書屋等文化惠民工程建設,完善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被征地農民基本生活保障,不斷提高農村社會的文明程度和社會保障水平。
突出解決農村改革難題,讓農村經濟“強”起來。大力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探索建立財政項目補助資金直接投向合作社的機制,把財政補助形式的資產轉交給合作社持有和管護,解決好“誰來種地”和“地怎么種”問題。積極推進大塘、郎德等鄉鎮農村產權制度改革試點步伐,全面推進全縣農村產權制度改革,因地制宜探索市場化的土地使用權流轉機制。加快農村金融信用縣和“誠信農民”創建活動,構建多層次、多元化的農村金融組織體系,用企業經營的方法搞活集體資產經營,實現資產保值增值,不斷壯大村級集體經濟。
突出解決精準扶貧難題,讓貧困帽子“摘”起來。該縣以列入全省2014年扶貧攻堅示范縣為契機,以大黨建推進大扶貧,全縣各級干部接地氣、結對子,實行縣級干部包鄉鎮、部門單位包村,縣級干部每人幫扶貧困戶15戶、科級干部每人幫扶貧困戶8戶、一般干部每人幫扶貧困戶4戶,全力打造“減貧摘帽”動力,做到農民不脫貧不收兵,目前,貴州省糧食局、黔東南州扶貧辦扶貧工作隊、該縣各部門單位干部及鄉鎮干部、大學畢業生、優秀農村知識青年共305人全部分赴扶貧攻堅第一線?h級財政每年預算1000萬元,整合各類涉農資金1億元集中力量開展精準扶貧,實行一戶一臺賬,使貧困戶有卡、村有冊、鄉有簿、縣有檔,做到“結對幫扶到村到戶、產業扶持到村到戶、技能培訓到村到戶、農村危房改造到村到戶、扶貧生態移民到村到戶、基礎設施建設到村到戶”,讓各項惠民政策和全部扶貧資源真正落實到農戶身上,確保2014年減少貧困人口1.82萬人,方祥、西江、達地3個鄉鎮實現“減貧摘帽”,2015年全縣8個鄉鎮全面實現“減貧摘帽”目標。(趙仕平 梁定華)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