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 (劉承宇) 從2006年人均現金收入4700元到2013年的1.32萬元。靠著“窮則思變、敢于夢想,因地制宜、敢闖敢試,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堅韌不拔、敢于勝利”的腳堯精神,走出了一條因地制宜、科學發展的創業之路。
腳堯村海拔1385米,年平均氣溫只有12℃,是黔東南境內海拔最高的行政村自然條件惡劣。曾是當地出了名的貧困村,曾有“霧當被蓋地當床,秋風掃地四壁荒。蕨當主糧灰當鹽,有女不嫁腳堯郎。”的民謠勾畫了該村貧困的凄涼景象。
在該村原村支部書記、全國勞動模范吳秀忠的帶領下,村兩委圍繞“近抓魔芋、折耳根,中抓藥、果、茶。遠抓經濟林,主線抓好畜牧業”的發展思路,不斷調整產業結構,實現了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的良性互動和快速發展。
該村特色養殖示范戶吳先義3年前通過扶貧貸款,修了香豬養殖場。經過3年的發展,今年100多頭小香豬,加上自家的10畝茶園和10畝魔芋,今年的收入預計將達到9萬元左右。“政府的幫助和村委會指導,讓我們的日子越來越好了!”他介紹道。
吳先義的好日子也是腳堯村向“小康村”轉變的一個縮影。如今,該村年純收入在10萬元以上的就達21戶,基本上形成“春產茶、夏出果、秋售魔芋、冬賣竹鼠、香豬四季出籠”的經濟產業鏈,一年四季都有錢賺。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