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 為駐村干部“添油加勁”,為駐村工作提速加氣,有效加快農村同步小康建設步伐。今年6月,雷山縣選派47名縣直機關單位黨員領導干部到中心村擔任“第一書記”,牽頭開展駐村幫扶工作,為徹底解決駐村幫扶四處碰壁、后勁不足這一難題。
新實踐、新收獲
全縣有47名 “第一書記”入村助農以來,從事第一書記駐村助農的創新實踐。“第一書記”駐村幫扶工作以來干得怎樣?這是上下都極為關心的事情。老百姓是否收到實惠,能從百姓口中得到聲音,正好滿足和回答了這個愿望。通過駐村“第一書記”的實踐幫扶,使城鄉居民看到了縣委的決定取得的顯著成績。縣委下派縣委政法委常務副書記潘仁定赴任達地鄉背略村“第一書記”,自任以來,他為村里完成了進寨公路和寨步路硬化、爭取茶葉種植項目50畝、爭取擴大大坪山林下養雞項目8000余只、發展黑毛豬項目39戶136頭、預計“庭院經濟”創造10萬元左右純收入等等。
據了解,根據上級和縣委縣政府惠農政策預計來年收入能達到100多萬元,創造性地改變了水鄉山區的貧窮面貌。可以說,“第一書記”的駐村助農,都有不同程度地發生巨大變化。
新理念、新血液
之所以會發生巨大變化呢?是因為 “第一書記” 自身有巨大的優勢駐村助農。一是視野比較開闊,對市場經濟比較熟悉;二是社會關系比較廣闊,能夠爭得多方的支援;三是專業知識比較豐富,能夠進行有效指導等。而這些又是當代農村所缺乏的,“第一書記”駐村正好為農村帶來了新的理念、新的血液,有效地促進了所在農村的快速發展。
近來,在來自雷山縣直單位的47名正科級干部被選派擔任47個貧困村的“第一書記”中的17名被選派到17個經濟發展較為落后的村莊(即雷山縣17個軟弱渙散行政村),肩負起了“第一書記”的使命。像雷山縣教育局的黨組書記楊校平,到任“第一書記”駐村助農不久,第一時間就利用自己的文化知識和工作業務,統籌城關中學的校長,黨支部書記,深入幫扶村,平均每月深入幫扶村了解民情不少于1次、資助村辦公耗材計:2300元、慰問黨員資金計:13500元、資助所在村的貧困學生計:17300元等等。
此外,像這樣地“第一書記”駐村助家,為村里引來了很多個項目,村級基礎設施等等。都在想方設法引領村民走上富裕的道路,也讓合作社以及老百姓的產品從中受益。同時,他們用知識和汗水澆灌著每一方土地,用真誠的付出贏得了村民的感動和贊揚。
新農村、新貢獻
“第一書記”駐村給農村帶來的巨大變化是明顯的,是看得見摸得著的。但是,農村的新變化對駐村“第一書記”的影響和變化,則往往不為人所認識。其實,人們在改造客觀世界的同時,也改造著自己的主觀世界。
雷山縣選派丹江鎮烏東村“第一書記”曹定舉(縣委組織部副部長),通過多方努力爭取到了“小康水”、“小康寨”等項目共計資金12.46萬元,幫助烏東村解決人畜飲水、農田灌溉用水等難題,同時維修村委門口梯步、蘆笙場、民俗陳列室、村委廁所、停車場廁所、村委樓扶手、村塌方步道等,確保農村建成生活宜居、環境得到優化、設施完善的幸福家園把進烏東村帶進了“四在農家•美麗鄉村”的幸福世外家園。
目前,烏東村的“四在農家·美麗鄉村”鄉村休閑、體驗旅游門庭若市。丹江鎮烏東村黨支部書記說:僅鄉村休閑、體驗旅游這一項,比以往給我們村增收近百萬余元,使我們老百姓切切實實得到實惠,使黨的各項惠農強農政策不折不扣落到實處。
據了解,像烏東村這樣在“第一書記”的帶動下,全縣的幫扶村的發展得到了實惠。像烏東村黨支部書記一樣的其他村的老百姓同時也看到農村的變化,也是打心底里感到高興!(潘明福)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