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夢也沒敢想,我一個普通農民,有生之年能在大學里當上教授。”8月9日,臺江縣施洞鎮崗黨略村苗族銀匠吳智自豪地說。
64歲的吳智,2010年受聘于上海工藝美術職業學院工藝研究中心銀飾工作室,現為該工作室領銜專家、客座教授,這次,他是利用暑假回鄉探親來了。
只有初中文化的吳智,祖上幾代人都從事銀飾加工,吳家是村里有名的銀匠之家。
吳智13歲就開始跟隨父親學習銀飾加工,如今三個兒子也都繼承了祖傳的手藝,銀匠之家亦因此得以傳承下去。
年輕時,吳智是走村串寨為人們打銀飾的游方匠人;改革開放了,吳智擁有了一家屬于自己的銀飾加工廠……
做了大半輩子的銀匠,吳智從未想過靠著這門小小的手藝,自己竟然能夠以專家、教授的身份,在高等學府傳授技藝、教書育人。
2007開始,吳智先后在北京服裝學院、山東工藝美術學院任兼職教師,2010年又成為上海工藝美術職業學院客座教授。
吳智帶著學生回鄉了解苗族文化及銀飾加工技藝
對這位鄉下來的銀匠,上海工藝美術職業學院不僅給予足夠的尊重,還提供了優越的條件——吳智已獲得高級工藝美術師職稱,享受教授待遇,校方安排住宿,月薪7000元,回家路費全額報銷,寒暑假帶薪休假,每周上班五天,每天8小時……
這次暑假回鄉,吳智還帶著一名學生——來自廣東的盧勇謀,受學校委派,特地到吳智的家鄉深入了解當地苗族文化及銀飾加工技藝。
“畢業后,我很可能會留校擔任吳智教授的助教……”盧勇謀說。
除了吳智,該村在上海高校當老師的銀匠還有兩個,分別是在上海新僑職業學院任職的張正坤和上海工藝美術職業學院的吳國海。
據介紹,銀飾加工已有400多年歷史的崗黨略村,近年來,銀飾產業發展迅速,成立了銀飾協會、銀飾合作社,以“基地+合作社+協會”的方式抱團發展,村黨支部帶頭外出找銷路,而協會會員的銀飾家庭作坊則可以在家專心生產,共享銷售資源。
村主任張淞琳初步估算,全村銀飾加工戶有100余戶,每年用于打造銀飾的純銀就達到兩噸之多,全村銀飾銷售額達到300余萬元。
聘書的價值
這份發自上海工藝美術職業學院的客座教授聘書,被臺江銀匠吳智用精致的玻璃相框裝起來,擺在家里……
如此隆重的態度訴說著這位只有初中文化的民間藝人對這份聘書的珍視和鄭重。
“教授”這個身份與銀匠吳智之間的距離,在吳智心中,大概比臺江到上海還要遙遠得多——這個距離是“不可能”。
對這個時代,吳智說,他滿懷感激,正是這個時代,讓他以為的“不可能”成為現實:銀飾加工已有400多年歷史的崗黨略村,他的家鄉,近年來,銀飾產業發展迅速,人才輩出,在業界頗有名氣,一些高校便聘請當地銀匠到大學講堂講學,傳授技藝。
于是,彼時,背著工具箱游走四方的民間藝人,此時,擁有了這份大學教授的聘書。
對吳智而言,重要的不是聘書背后的優越待遇,而是聘書代表的認同和尊重。(楊通球 楊嘉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