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 近日,劍河縣委宣傳部收到了一封題為《劍河姐姐,你在哪里?》的信件,工作人員打開它,很快被信中的內容吸引住了,這封信,講述了發生在17年前的一個真情故事。
老板寫信為員工尋“恩人”
據了解,這封信是一位叫楊屹峰的人寫來的,他是貴州斯凱爾電子科技有限公司的副董事長,該公司入駐丹寨已經有一年多的時間。
“我們公司在丹寨招了很多員工,當一位叫李道珠的女員工知道我的祖籍是劍河的后,便請我幫助她尋找一位叫‘楊六妹’的大姐,她是她的恩人。”楊屹峰在信件中說,這位叫楊六妹的劍河大姐,與楊道珠失去聯系已有17年了。
楊屹峰說,李道珠主動尋找當年的恩人,是個重情重義的女子,他很受感動,決定幫她一把。考慮到宣傳部門可以通過媒體關注此事,他便給劍河縣委宣傳部寫下了這封信。
據了解,收到此信,劍河縣委宣傳部的負責人非常重視,立即對尋人一事作了安排。
“她待我像親妹妹”
3月26日,記者致電丹寨采訪。當事人李道珠講述了10多年前的往事。
1998年,16歲的小姑娘李道珠在凱里一家小餐館打工。餐館老板娘的一位同事的妹妹常來餐館里吃飯,時間一長,便與李道珠熟識了。
李道珠近影(其本人提供)
兩人似乎有些緣分,因為李道珠在家被人稱為“五妹”,而這位姐姐姓楊,人家叫她“楊六妹”,五、六相連,自然就是緣分了。
當楊六妹得知李道珠在餐館里每個月只有100多元錢時,便建議她去廣東去打工,那里工資要高出凱里許多倍。好心的餐館老板也鼓勵李道珠走出去。
“我的家很貧寒,父親多病無錢醫治,弟弟上學交不起學費,多次面臨輟學。那時候,我成立家里的重要的勞動力,所以我很想跟姐姐去廣東。”李道珠說。
可是,李道珠和家人說起此事,家人說什么也不讓,擔心她上當受騙。但李道珠鐵了心要去,她偷偷拿走姐姐的身份證,辭去了凱里餐館的工作,就和楊六妹登上了去廣東的火車。
“當時,你對楊六妹不完全了解,你不害怕她會把你賣了嗎?”采訪中,記者問道。
李道珠說,上了火車后,半夜里她也感覺害怕,萬一楊六妹確實不安好心,那可就糟糕了……“有了這樣的想法,我晚上睡覺都很不安心了。”李道珠說,有時,身體還發抖,不寒而栗。
后來的事實證明,李道珠的擔心是多余的。她倆到了廣東境內,輾轉來到了珠海,楊六妹讓李道珠進入了她和表弟開的餐館里。
在餐館里,李道珠學會了炒菜,她炒出來的菜肴很好吃,受到了顧客的夸贊。李道珠心里很清楚,這些與楊六妹的調教有關系,楊六妹是在真心真意幫助自己。“這也是我這么多年來,念念不忘恩人的原因。”李道珠說。
幾個月后,楊六妹與表弟意見不合,分道揚鑣,李道珠失去了工作。這時候的楊六妹,依然在細心照顧她,她帶著李道珠去了一個又一個的廠找工作。
后來,一家針織廠愿意收留李道珠,工作的問題終于“擺平”。不過,由于不適應新環境,又想家,李道珠經常哭泣。楊六妹知道后,常到廠里來安慰她,給她買衣服,送來了家鄉的辣椒。“她對待我就像親妹妹一樣。”李道珠說。
相處數月 不知姐姐大名
李道珠在針織廠工作三個月后,楊六妹因為兒子身體有病,返回了貴州。離開的那一天,李道珠去送她,兩人依依不舍。臨別時,李道珠說:“姐姐,你有電話嗎?以后我怎么聯系你?”
“五妹,對不起,我沒有電話。以后我會來看你。”楊六妹說。沒有想到這一別,就失去了聯系。
一年半之后,李道珠的父親去世,家里買不起棺材。幸好李道珠在廣東打工積攢了3000元錢,這才解決了父親的棺材問題。“要不是姐姐給我安排了這條路,我們家根本安埋不起我的父親。”李道珠說。
父親去世后不久,李道珠返鄉結婚,現在她已是兩個兒女的母親,大的孩子10多歲,小的才幾歲。她經常想起在廣東的經歷,想起處處都在衛護自己的“劍河姐姐”楊六妹。
“現在,聽到有人說起劍河話,我就會變得很激動。”李道珠說,前些年,她和丈夫有事來凱里,其間找到了當初她在凱里打工的餐館的老板姜女士,并有意打聽楊六妹的下落,但姜女士也不知道。
據了解,從開始見面到最后分開,李道珠都不知道楊六妹的真正的名字,只曉得她的丈夫叫“張友富”。這是李道珠找到“劍河姐姐”的唯一線索了。(彭文貴)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