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 (記者 周燕玲) 7月12日中午,一場匯聚國內外知名專家、學者的生態文明貴陽國際論壇2014年年會原生態民族文化分論壇在嘉賓慷慨激昂的發言和陣陣掌聲中落下帷幕。
其中,因嘉賓爭搶發言,來自中國人民大學的趙旭東教授調侃的“抱怨”到,“飛了三千多公里來到黔東南,我就只得說三分鐘的話,我覺得這其實是最不環保的”引起現場一片熱議。
論壇現場
“原生態村寨和可持續發展”、“用生態文明指導區域綠色發展”、“民族文化保護基礎上的鄉市化發展之路”……,這些具有建設性的演講為黔東南民族文化的未來發展上了一堂實實在在的課。
來自中國林科院的陳辛良博士說,現場八位嘉賓的演講實際上給我的感覺,這是一場高水平、內容精深并且穿透力非常強的一次論壇,我聽了以后深受啟發。然而作為黔東南土生土長的人,像今天所談及到的原生態民族文化,尤其是知名度很高的,其僅僅是黔東南原生態民族文化的一個部分,黔東南還有更多更有內涵的民族文化值得挖掘,他們都還沉睡在大山里面不為人知,比如高山梯田,我個人認為它就是一個世界文化遺產,值得深挖。
中國生態文化協會副會長汪絢則感嘆黔東南的原生態民族文化懾人魂魄,感人情懷。據汪絢介紹從2004年到2010年,每天大概有1.6個古村落村落消失。對于中國這樣一個黃土文明的國家,從鄉土中國到城市中國,城鎮化的道路要特別注意的是生態文明遺產的保護,那么如何保護生態遺產呢?
汪絢呼吁政府應該把生態文化的精髓融入制度建設,通過制度建設來保護文明的生態文化,讓鄉村建設中引入公正公平的福祉,讓農民享受和城里人一樣的待遇,這樣才能保護農民的利益,不能說是為了保護原生態,保持傳統文化讓他們永遠生活在貧困中,因為凡是生態文化厚重的地方和環境優美的地方即是一個貧窮的地方,黔東南也一樣。
另外,趙旭東教授在論壇上還表示,這次論壇既有國家領導人,又有國內外各層次專家和學者,但是卻缺少了我們真正在生態實踐的那些人,并建議下次論壇舉辦的時候考慮請一些地地道道的農民,告訴一些實實在在的經驗,然后再讓大家聽聽他們是怎樣實實在在活著的。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