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鎮遠縣江古鎮,當你穿行在一片片廣灣闊壩之中,眺望著一座座奇峰異嶺,不得不讓人驚嘆:這片藏在深山里的土地上竟會走出了秦光遠、陳洪遠這樣的風云人物。當你再向前跨進一步時,那七星北斗拱照下的肖家大院,讓你誤以為陷入了天方夜譚;當你撫摸著那一片片的殘垣斷壁,你更加驚嘆這里昔日的輝煌和遠去的歷史。
肖家大院位于鎮遠縣江古鎮鎮政府所在地正北4公里處一個名叫山背的小山洼里,在進寨路口,有一座用于灌溉的石橋,橋下有兩個洞口相連,故名“雙孔村”。遠遠望去,嬌小玲瓏,舒坦雋秀,四面環山,尤其后山好似一頭欲斗的公牛,幾簇翠柏,就像是公牛矯健的雄鬃。兩側深澗里蹦出來的清澈小溪,至此格外溫柔多情,哼著歌歡快地沿著左右山麓,呈扇形向枯木老藤掩映下的巖縫間遁去,仿佛掩著不可告人的秘密。
明朝萬歷元年(1573年),作為長子的肖禮崗,從肖家寨分戶到山背做陳氏的佃農。經過十八年的艱苦努力,他不僅摘掉了佃農的帽子,而且現錢現貨,接管了陳氏在山背的所有產業。萬歷十九年(1592年),六十高齡的肖禮崗,帶著兒孫們在公牛山腰的亂石堆里開始打造立足避身之處。不知是有意安排還是歪打正著,這片農民自建的宅基地,竟是后來與七星北斗同方位的肖家大院的發源地。
大院伊始,獨樓獨院,后經數代人的不斷擴建,才逐漸形成規模,而真正奠定它歷史地位的,卻在第五世孫肖詩頤的手上。康熙帝親政后,提倡滿漢和融,共建大清。所以許許多多德才兼備的漢家子弟脫穎而出,肖詩頤、肖詩潤等人就是其中的受益者。特別是肖詩頤,官至巡撫,出入京城,見多識廣,對肖家大院的定形定位,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他衣錦還鄉后,與眾叔伯兄弟一道采北方四合院之寬宏,納南國園林之精巧,開采加工粗細料石數萬方,建成近三千平方米的肖家大院。
肖家大院共十院五門。為什么十個院子,只有五個門呢?鎮遠農民作家肖春良告訴記者,此事歷來妄猜者甚多,實取魁首意,五經魁首,別無他釋。而五門同出一道,經二樓門,再到外面的世界。這七門又正好如同一個大熊星座:天樞、天璇、天璣、天權、玉衡、開陽、瑤光。真可謂建院者的用心良苦了。
經五門,入十院,每院都建有主樓,廂房,繡屋。主樓為起居室,廂房為男兒們的就讀場所,繡屋為姑娘們的女工處,三種建筑,主次分明,相得益彰,在寬大的天井壩周圍,都能達到最佳的采光效果。十院做工都十分精細,或刻或鏤,或浮或立,刀法細膩,各有千秋。特別是窗花的設計和制作,所用的動物不同,植物不同,典故不同,主樓不同,廂房不同,繡屋不同,主樓多丹鳳麒麟飛禽走獸,廂房乃寒窗苦讀典故,繡屋卻梅蘭清雅之物,絕不雷同,使人有一院藏一個世界,十院容萬里江山的感覺。
五門十院,表面獨立,各自為陣,互不相干,其實,它們又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院與院之間,都有暗道相通,走一院,山重水復疑無路,經過暗道,柳暗花明又一村。正是這種建筑模式,才使肖氏一族在咸同戰亂時,一個個都逃得性命。
肖家大院,遠在深山,交通閉塞,離鎮遠府33公里,盡管信息匱乏,但對教育的重視,已到不可理喻的程度;戶不過十,人不滿百,竟辦了五所學堂,形成一個名符其實的綜合書院而百年不衰。凡是在該書院任教過的先生,都享受養老送終的保險。正是這種尊師重教的好傳統,才造就了肖家大院在康雍乾嘉時期的大批優秀人才,其中巡撫二人,登待郎四人,修職郎五人,六品捐從一人,百萬富翁一人,貢生二人,監生四人,廩生癢生十三人。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書瑛、書誠、書容、書琳四監生,都是同胞親兄弟,更傳為佳話。正因為書香門第,肖譚兩家才結為秦晉之好,大院的姑娘作了云貴總督譚均培的族嫂,他們真可謂門當戶對了。
肖家大院最具影響的歷史人物不是巡撫、貢生、監生或他人物,而是肖百萬。肖百萬,名書璋,字鳳鳴,生于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卒于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享年66歲。他自幼聰明好學,特別對《齊民要術》、《天工開物》等書籍更為偏愛,這為他成人后,不重功名,只重實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乾隆十五年(1750年),他傾其所有,土法上馬,興辦的雷家灣煉鐵廠(遺址尚存),比張之洞的漢陽鐵廠,甚至生產天字一號鋼錠的青溪鐵廠,還早上百年,是私辦,不是公辦,從而開創了我國近代民營鋼鐵企業的先河。
肖百萬以實業養產業,為了擴大自己的影響,他不僅廣置田產,大災之年,還在洪江、晃縣、玉屏、鎮遠等地大量放賑。正因為他的開拓精神和實績,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得以受召面君,被乾隆帝御封為百萬。
完善肖家大院,是肖百萬的重要貢獻之一,他以自己的雄厚財力和物力,豐富了大院設施的內容,比如門樓石雕,風火墻壁畫,以及東到大河坎,南到陳家山,西到白果橋,北到麻洞坡,四條總計長十公里的石板路,都是在他的親自指導下修建的。走在這些悠悠的石板路上,你就不難想起肖家大院昔日的輝煌;莘莘苦讀的學子,功成名就的兒郎,商賈云集的殿堂……
肖家大院興于康乾盛世,毀于咸同戰火,光緒年間重建,那已是今非昔比,大遜于前了。1951年大部又作浮財分出,在破四舊、立四新的年月,幾乎蕩然無存。不幸中的萬幸是,還能代表肖家大院基本標志的“儒林第”門樓及六對功名幃子,還沉重地豎立在那里,斑駁殘破的累累傷痕,尤如雙雙期盼再生的眼睛……
在采訪中,肖春良還告訴記者,2013年春天他在陪同貴州大學一位歷史學教授在肖家大院考察時,面對稀疏凋零的殘垣斷壁,這位教授感慨地說:“肖家大院的歷史價值和輝煌完全可以和山西省的喬家大院相媲美,這是一座藏在深山里的‘圓明園’啊!發掘和保護已是迫在眉睫的大事了。”(楊卓光 顧慧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