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記者 周燕玲) 在中國,只有三個職業有自己的節日:教師、護士和記者。記者節是一個不放假的工作節日,這一天媒體人總是辛苦并快樂地度過。老一代報人邵飄萍曾說:“新聞的靈魂應冷靜活躍于理智之世界,而耕耘于世人感情之田畝。”
11月8日是超100公里國際挑戰賽第二賽段比賽日期,同時也是第十五個記者節,對于自己的節日,很多記者們沒能夠好好享受節日,而是繼續奔跑在新聞現場,他們(她們)為了一張圖片、一個鏡頭一篇稿子,從未停下,只為那份新聞理想。
CCTV—5頻道的記者冬日娜已是貴州環雷公山超100公里挑戰賽的老熟人,從2011年舉辦首屆至今,她已連續參加四屆的新聞報道。對于一個體育記者的她來說,記者節總是忙碌的。她向黔東南信息港表示,現在的社會人人都可能成為記者,但做一個好記者卻很難,需要不斷學習和進步。
在今年婦女節,獲得“三八紅旗手”的黔東南電視臺記者孔小蔓曾是一名教師,四年之前卻轉行做了一名記者。她說做記者應該是一種緣分吧!但就是這種緣分使得黔東南不少地方都留下她扛著攝像機的身影。
在很多人眼里,記者是自由的、幸福的,可以去很多別人沒去過的地方,體驗別人未體驗過的事情。但這份職業卻有著常人未嘗過的辛苦和壓力,特別是在現在被稱為新聞業的“寒冬”里。
曾經,“與時代同行”是一個充滿浪漫色彩的說法,描繪著新聞人記錄事實、影響今天的職業自豪。而今,現實冷峻,浪漫不再,聲譽逐漸走低,這個行業應該怎樣開創屬于自己的燦爛未來?
在黔東南有“草根記者”之稱的雷山人張希才今年已經75歲了,卻仍然活躍在超100公里挑戰賽現場,寫了30多年稿件的他到現在都沒有放下筆桿,“我喜歡寫稿,年輕人應該多讀書多寫東西,才能進步,保持一顆年輕的人和堅定的信念”。
來自貴陽的記者李彬則表示,不管將來會怎樣,因為熱愛,因為心中有新聞理想,才從事記者行業,以后也會繼續,不會輕易放棄。
記錄歷史,我們也融入歷史,影響今天,我們也融入今天。在解決社會難題的道路上,我們既有歷史的光榮傳承,也有面對未來的嶄新勇氣。不管科學技術如何進步,以新聞貢獻社會的基本價值從未消失,推動社會進步的職業使命不曾改變。在海量信息和社交媒體越來越發達的時代里,我們重溫屬于自己的新聞夢。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