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 新一輪扶貧攻堅行動實施以來,施秉縣城關鎮堅持“一體化”扶貧,采用“精準滴灌”、“靶向療法”、“造血生肌”三步療法,走出了一條具有城關特色的扶貧攻堅之路,讓貧困群眾邁上了脫貧致富的快車道,也為實現2020年與全國全省全州同步小康添磚加瓦。
堅持“精準滴灌”,“雙到機制”掃除盲點。
召開精準扶貧建檔立卡工作安排暨業務培訓會,對鎮黨政領導班子成員、精準扶貧駐村干部、同步小康駐村干部、村干部等100余人進行了業務培訓和宣傳動員,使鎮干部從扶貧工作的門外漢逐步轉變成業內人、小行家;也使鎮干部增強了信心,鉚足了干勁,明確了要求,全身心地投入到了幫扶工作第一線。同時,分組安排鎮黨員干部走訪了4個經濟薄弱村87家農戶,在12村里召開了群眾代表座談會,征集民意120余條。
堅持扶貧宣傳和扶貧培訓同步走戰略,建立了鎮村組三級宣傳網絡,通過廣播、村務公開欄、懸掛橫幅、張貼標語、入戶宣傳等多渠道、多形式把建檔立卡工作的目的和意義、識別標準、識別程序等內容逐級宣傳到村、到組、到戶,做到家喻戶曉,確保群眾的知情權和參與權。目前,通過廣播輪流播報6000余次,村務公開12期;張貼標語24條,懸掛橫幅8條;入戶宣傳20余次,確保群眾知曉率達到100%。
成立領導小組,明確分管領導、業務人員、駐村干部和村干部的責任。通過“縣鄉到村規模分解”方式,精心組織駐村干部和村干對貧困人口進行摸排。全鎮通過“兩公示,一公開”共識別國家級貧困人口近600戶。按照“縣級領導干部幫扶3戶,科級領導干部幫扶2戶,一般干部幫扶1戶”的原則,制定責任分解表,確保“責任到人,規劃到戶”,規避責任推脫和掃除扶貧盲點。目前,鎮領導干部與扶貧對象共結成對子90余對。
堅持“靶向療法”,“私人訂制”扶貧措施。
思路決定出路,措施決定成敗。結合每個村的不同條件和每個農戶的自身意愿和基礎,城關鎮在轄區范圍內廣泛推行“一村一策、一戶一法”,有針對性、務實的措施帶動了一批貧困戶脫貧。
施秉縣城關鎮新紅村有貧困戶100余戶,需要重點幫扶的有20余戶。全村村民人均年收入6000元,20戶重點幫扶貧困戶人平均年收入僅1726元。
縣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城關鎮黨委書記宋通敏,幫扶對象:李德斌,家住新紅村深沖組;李忠榮,家住新紅村沿沙泊組;楊正友,家住新紅村王老鋪組。三戶人家均是因為缺乏技術和發展資金導致貧困。
李德斌,46歲,小學文化。妻子身體羸弱,只能幫襯做一些家務活,家里還有兩個孩子在讀書,生活常常入不敷出。宋通敏來到李德斌家的時候,已經是正午時分,陽光掙脫厚厚的云層流瀉在大地上,為這個清冷的季節注入絲絲暖意,李德斌穿著一件縮水且布滿毛呢球的呢絨毛衣,外面一件鄒鄒巴巴的老式西裝松松垮垮掛在他瘦削的肩頭,下面一條肥大的迷彩服褲子用一根從輪胎上割下的“皮帶”斜提著,整個人在生活的重壓下顯得干癟而缺乏生氣。
宋通敏在詢問李德斌家庭情況和生產生活現狀時,他開始還支支吾吾,如十八歲的大姑娘羞羞答答不好意思,后來新紅村肖昌平支書給他講了一番“悄悄話”后,他的“話匣子”一下子就打開了:我家門口現有一個3畝左右的小魚塘,后院還有幾塊田,也想用來養魚。邊說邊帶著大家一起現場查看。“我也想發展,想過好日子,可是沒技術、沒資金,要發展卻處處受限,搞什么都搞不出點名堂。”歲月的年輪雖然深深地鐫刻在這個漢子臉上,但他的笑容依然硬朗,“只要你們幫扶我一點魚種和一些修建魚塘基礎設施的材料,活路我自己一個搞得下來。”
聽了李德斌的一席話,宋通敏坐下來為他量身訂做了一套立體養殖計劃:挖魚塘、聯系草種、幫扶基礎設施的材料、送養魚技術。
這是一個“造血式”扶貧計劃。“這樣既可以可形成綠色循環養殖模式,既減少了污染又節約了養殖成本,還能提高魚的質量和產量。”城關鎮副鎮長唐昌盛說。
鎮黨政“一把手”身入基層真扶貧,為全鎮黨員干部作出了表率。目前,城關鎮黨政班子成員和鎮干部根據幫扶對象實際和意愿充分整合優勢資源,因地制宜、因戶施策,“私人訂制”幫扶措施90余套,既激發和調動了群眾脫貧致富的“主人翁”意識,也讓“扶真貧、真扶貧”得以持以貫之。
堅持“造血生肌”,授魚之機巧授“漁”。
近年來,城關鎮以扶貧、扶志、扶智為著力點,從扶貧解困工作入手,堅持“輸血”與“造血”相結合,扶貧與扶智相結合、治標與治本相結合的思路,堅持把扶貧扶志、更新觀念、提高貧困群眾整體素質、增強脫貧致富技能作為扶貧解困的一項重要舉措來抓,努力解決好關系群眾切身利益問題和聯系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問題。談起扶貧解困工作,城關鎮鎮長鐘明波一言以蔽之。
為幫助更多的貧困群體打開致富之門,一個從“輸血式救助”到“造血式幫扶”的全新扶貧模式,在云臺村、新紅村、沙坪村等村如星星之火蔓延開來。
“政府就是好啊,不僅幫助我們改善農家樂餐飲設施,還請名廚手把手傳授我們刀上功夫。嘿嘿,前不久就剛領到政府用于改善農家樂餐飲設施的補助資金5000塊錢。” 11月15日,在世界自然遺產地施秉云臺山入口300米處的農家樂 “云臺第一家”,看到客流不斷,“小老板”龐秀榮的喜悅之情溢于言表。
在云臺村排樓沖組,這種喜悅,正通過“輸血+造血”的“協同效應”釋放出來。據了解,排樓沖組已發展農家樂20余家,政府按照每桌標配給予500元的補助,共補助4.8萬元。同時,采取“理論講學”與“實地操練”的培訓方式,為當地老百姓開展培訓2次。授魚之機巧授“漁”,讓一大批家庭貧困者和弱勢群體走出了困境。
“把‘輸血式’救助與‘造血式’救助相結合,把扶貧幫困與促進就業、提升能力等措施相結合,最終使救助對象通過自食其力融入社會,生活得更有尊嚴,更有幸福感。這是對農村扶貧新模式的有益探索,也是一條必走之路。”宋通敏堅定地說。(李芳芳)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