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 8月14日,三穗縣良上鄉永興村廻龍寨風雨橋下與風雨橋旁的操場壩聚滿數百名婦女,以山歌交流方式相邀集中這里開展聯誼活動,這些婦女皆來自并村前的原雅中村和稿白村兩片區村民。
好社會,山歌飄來
在鄉黨委的安排下,良上鄉綜治辦對轄區內開展農村矛盾糾紛排查常態化工作,在前往永興村途中,未進村大老遠就聽到廻龍寨傳來鬧熱的山歌對唱聲音:
太陽出來照半坡,永興村民齊唱歌。
如今農村多故事,英明政策騰歡樂。
一唱國家政策好,危房改造映山河。
掀掉茅棚爛屋柱,村容發展起規模。
二唱社會制度好,優越美滿好生活。
困難窮人減少了,低保照顧保障著。
三唱黨的情誼高,農民幸福在今朝。
不怕病魔來纏身,藥費享受報醫保。
四唱中央主意好,務實求真為民操。
脫貧致富小康路,和諧創新逐夢潮。
五唱國策安排妙,福利政策最人道。
中央上頭安邦計,養老保險工作牢。
六唱國家政策好,一事一議顯韜略。
村村路道硬化了,戶戶聯通民歡樂。
……
各位姐妹回家后,多和老公作工作。
老人跟前多盡孝,寨鄰和睦永逍遙。
……
這里,山歌起源有因果
受歌聲吸引,以為是哪家在操辦好事,工作人員走進打聽才知道是村民自發起來聚集一起參加活動的山歌交流會。
據介紹:舊社會,雅中和稿白兩個寨子自古以來就是相鄰村寨,雅中多吳和章姓,而稿白基本是楊姓和張姓農民,且各居一山。以前多少為種田開土發生些糾紛鬧些小矛盾,兩邊兩寨相距不遠,加上多是親戚,憋上怨氣的,為這屑小之事低聲下氣又怕丟不下面子,居民們也不希望永結皮判。為了兩邊相鄰寨子和睦,兩邊寨德高望重的寨佬通過協商,要讓婦女發揮家政作用,首先通過女人門集中相聚娛樂、互相溝通和交流學習,縮短距離拉攏感情的方式,再回家吹枕頭風,就把一些誤解和矛盾化解了。
當時這里的民族對講漢話不太流利,就開始學講學唱漢語,開始叫“說敘”,歷經數百年的演繹,唱苗歌就改成用漢語對唱山歌了。他們以山歌形式來哼唱,相互把對方的心聲和友誼通過唱歌的媒介作用來消除對方的誤解,相互客氣謙讓產生理解和共鳴,后來山歌也成了雅中和稿白居民自發用來消除誤解、共求和平的方式傳承了下來。
山歌有大作用
“山歌好聽,又通俗易懂。”這是稿白和雅中的老百姓自己說的,許多村民也都喜歡積極參與。由于現代生活給予了她們許多優惠,所以,人們在山歌中融合進了各種現代元素,比如歌頌法律法規以及各種福利政策和文明新風等內容。在雅中和稿白,以前有因文化低對政策領悟能力差不懂法律法規的人,通過山歌的對唱和交流學習,全都慢慢地明白了。
永興村利用山歌宣傳國家法律法規和歌頌黨的惠民政策是一種好方法和舉措,既有原生態又有民族特色,特別是對化解民間的糾紛和矛盾起到了積極的作用,是中華民族的美德和傳統。 (楊昭華)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