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5日至25日,第38屆世界遺產大會在卡塔爾多哈召開,以云臺山為代表的施秉喀斯特作為“中國南方喀斯特”第二期世界自然遺產申報項目的組成部分,將由世界遺產委員會對其進行審議及投票表決。
早在6年前,施秉就開始積極譜寫申遺沖刺書:
2008年7月11日,以云臺山為代表的施秉喀斯特被列為“中國南方喀斯特”第二批申報世界自然遺產預選地之一。
2012年10月15日,確定了貴州施秉喀斯特為“中國南方喀斯特”第二期申報地的預選名單。
2013年1月21日,經國務院批準,施秉喀斯特聯合廣西桂林、重慶金佛山和廣西環江“申遺”項目成為了我國2013年唯一的世界自然遺產申報項目。
2013年3月6日,施秉喀斯特獲得了世界自然遺產“提名地”資格。
2013年8月25日至26日,施秉喀斯特順利通過IUCN(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專家實地考察評估,形成評估報告呈報世界遺產中心。
2014年6月19日—20日,世界遺產委員會將在第38屆世界遺產大會上對其進行審議及投票表決。
國際著名喀斯特專家史密斯考察施秉喀斯特后指出:“施秉喀斯特具有超乎尋常的自然現象或非同尋常的自然美和美學價值,提名地毫無疑問滿足世界自然遺產第七條評價標準。”
施秉喀斯特是在古老的、相對不可溶的白云巖上發育的典型而完整的白云巖喀斯特地貌,以峰叢峽谷喀斯特最為典型,是全球熱帶、亞熱帶白云巖喀斯特最為典型的范例。
施秉喀斯特世界自然遺產提名地內,有坡陡谷深的峽谷、綿延起伏的頂部山嵐、險峻的脊狀山嶺與奇特的柱狀峰叢等,加之完好植被和終年云霧繚繞,具有豐富和美到極致的喀斯特景觀單元,并擁有反映地球演化歷史重要階段的突出例證,完全滿足世界自然遺產第七條和第八條標準而被列提名地。
國際著名喀斯特系統世界首席專家威廉姆斯等5位外籍專家,曾先后對施秉喀斯特進行考察論證。專家認為,施秉喀斯特從多個方面填補了中國南方喀斯特發育演化中的白云巖類型的空白,使中國南方喀斯特成為完整的世界熱帶—亞熱帶喀斯特發育類型的杰出代表,具有極高的全球意義。
“我的結論就是‘yes’,施秉喀斯特是對現有的第一期‘中國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遺產的一個很好補充,因為白云巖發育得像施秉喀斯特這么好的,在世界各國都沒有,極有可能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世界自然保護聯盟核心專家吉姆?桑賽爾在考察完施秉喀斯特后贊譽有加。
申遺與保護同行
位于施秉縣北部的施秉喀斯特世界自然遺產提名地總面積282.95平方公里,完全包含在云臺山景區、杉木河景區及杉木河水源涵養區內,生長著珍稀植物近400種,珍貴動物近100種,被稱為“植物寶盆、動物寶庫”。
“申遺重要的不僅僅是結果,更是過程。”副縣長陳國勝告訴筆者,今天的施秉已經將發展經濟和保護環境緊密結合起來,不僅使百姓的生活越來越好,而且子孫后代也將有機會看見這些大自然留下的寶貴財富。
作為施秉縣的一件頭等大事,該縣始終把申遺作為一項重點工作來抓,嚴格按照申遺有關要求,采取有力措施,狠抓提名地的環境綜合整治,并全力抓好申遺展示和提名地保護管理工作。不斷完善提名地基礎設施、加強沿線村莊環境整治、全面治理沿線砂石場、強化交通道路綜合整治,開展電力和通訊設施整治,通過部門協作和多措并舉的方式,取得顯著成效。
據該縣風景管理處處長鐘建林介紹,為了配合申遺,施秉縣城關、牛大場、白垛、馬溪等4個鄉鎮都設置喀斯特生態環境保護管理站,通過明確專人保潔、層層簽訂責任書等方式切實抓好垃圾和污水處理工作,對提名地村寨垃圾實行統一管理、統一清運,提名地生態環境得到改善。此外,還設立了景區資源保護點,并與各村寨簽訂資源保護和森林防火責任書,每年進行評定,對先進的村寨、自然資源保護積極分子進行表彰,最高給予5000元的獎勵。
“保護生態,就是保護自己。”云臺村牌樓沖組組長龐秀模深有感觸,依靠云臺山景區辦起的農家樂已有10多年,特別是申遺后,游客猛增,去年游客是前些年的好幾倍,4噸多的腌豬腳和臘肉都不夠賣。如今,由他帶頭組建的森林防護隊和環境衛生整治小組,時常穿梭在申遺區域內,自覺自愿地對環境進行維護。
位于黑沖景區內的白垛鄉,面積占遺產提名地緩沖區域的三分之二,全鄉2000多戶人家有七八成種植烤煙,是黔東南州最大烤煙生產基地。施秉縣通過政府補貼的形式,鼓勵村民改廁、改櫥、改圈,大力倡導使用煤、電代替木柴烤煙。
“柴改煤后,既省時省力,又提高了烤煙質量,還減少了環境污染,保護了生態植被。”烤煙種植戶龍會良對筆者感慨到,現在每賣出一斤烤煙政府補貼5角錢,每交售一擔上等烤煙補貼30元,收入大大高于從前。
按照“計劃種植,合同收購”原則,全鄉烤煙種植面積常年控制在兩萬畝左右,現森林覆蓋率已達70%,村民年人均收入可達8000元。
提名世遺火了云臺山
以前,云臺山腳下的城關鎮牌樓沖、白垛鄉黑沖等村寨,老百姓“靠山吃山”,如今,借力申遺,村民們找到了掙錢的新路子,由挑柴賣草的傳統生產方式逐漸轉變為經營農家樂,提供燒烤、向導等旅游服務,依靠得天獨厚的自然風光,鄉村旅游火了,村民的腰包鼓了。
“退休以后,我發現云臺山景區的商機很大,于是在進寨的地方開起了農家樂。現在的生意是一天比一天好,我感覺自己太明智了!”來自安順的李惠蘭笑得有些合不攏嘴。
豆花雞、酸湯魚、脆皮豬腳、農家小炒....一鍋鍋美味豐盛的菜肴在李惠蘭的大勺下熱烈地翻滾著,一邊熟練地烹飪,一邊跟筆者津津樂道著她的獨到手藝,她還有一個愿望,就是將自家的美食打造成“舌尖上的云臺山”。
“周末的時候,每家一天少說也有7到8桌客人,每桌300元,12個菜,消費不高,味道有特色。前段‘五一’小長假,外地游客特別多,都快忙不過來咯。”云臺村牌樓沖組組長龐秀模喜滋滋地跟記者分享著農家樂的紅火生意。
如今,農家樂在牌樓沖隨處可見,全組40戶村民有近7成經營農家樂,平均每戶年收入達十幾萬元。施秉喀斯特申遺之后,景區的游客量翻了好幾倍,正是云臺山的旅游徹底火了群眾的幸福花。
目前,沿景區公路沿線,形成了以牌樓沖為中心,輻射帶動黑沖景區和望城村的大面積農家樂規模。2013年全縣鄉村旅游人數達42.8萬人,鄉村旅游實現收入2.23億元。
2013年,施秉喀斯特榮獲世界自然遺產“提名地”,原本藏在深山無人知的國家級AAAA景區開始綻放光芒,吸引著眾多慕名而來的游客。
“這里不像一個景區,更像一個自然保護區,比老家的空氣好太多,感覺非常舒服。”58歲的馬友成攜著老伴兒,特意從河南焦作來到貴州施秉:“聽說南方也有個云臺山,而且正在申遺,我們來就是想看看,和咱老家的云臺山有啥不同。
兩輛大巴車滿載著歌聲向云臺山景區的大門駛來。據了解,這是群年輕的游客是來自安順學院地理專業大三的同學們,輔導老師劉青告訴記者,施秉云臺山是今年學生實踐活動中新增的一個點,通過實地體驗的學教方式,讓學生更加完整地了解中國南方喀斯特地形地貌,對他們的專業學習非常有幫助。
“申遺前,很少見旅游大巴開進來。從去年開始,前來游玩的旅行社、自駕游游客絡繹不絕,為此,我們還擴建了景區停車場,擴寬了進入景區的道路……”景區負責人向筆者描述著借力申遺云臺山火了的點滴變化。
重構大旅游格局
該縣縣委書記彭世平信心滿滿地向筆者介紹,該縣將依托世界自然遺產這個品牌,將云臺山養身養心的自然風光、望城村獨具特色的精品水果、黑沖景區原始秀麗的山水風光做大做強,將生態游、觀光農業、體驗休閑等元素不斷融入鄉村旅游,培育旅游精品示范戶,對原有的農家樂提質上檔,將施秉縣的鄉村旅游打造成為黔東南州旅游的一張金字招牌。
鄉村旅游只是施秉旅游的一個縮寫,放大視野,施秉喀斯特申遺以來,該縣撬動旅游這根杠桿,依靠其最為富足的綠水青山資源,立足世界,對未來旅游發展思路進行了重新規劃和定位。
隨著余凱高速等外部交通逐漸貫通、凱里黃平機場正式通航、高鐵時代的即將來臨,施秉縣成為貴州省東部重要旅游目的地指日可待。今年1—4月份,該縣累計接待游客量達61.74萬人次,實現旅游總收入2.93億元,同比分別增長26.93%、29.22%。
如今,“中國漂城”已不能完全涵蓋施秉印象,申遺效應讓這座城市不斷釋放著新魅力、新驚喜。
“良好的植被、清新的空氣、清澈的水源越來越成為當今的稀缺資源,而施秉恰好彌補了后工業時代的這些缺憾。”舒忠平自豪地說。“奇山圣水、靈秀施秉”也將作為施秉縣旅游的全新形象展現在世人面前。
據了解,為配合申遺與籌備今年將在施秉縣舉行的凱里市“一節一會”閉幕式,該縣正緊鑼密鼓地云臺山景區的旅游設施設備進行改善升級,包括:改造提升景區步道、完善景區旅游線路、擴建景區停車場、修建景區大門至櫻桃灣景觀園等。
未來3年,施秉縣將把申遺作為新起點和新動力,重點打造云臺山、杉木河等品牌景區,著力發掘上氵舞陽風景區,打造徒步探險、漂游和船游等多樣化旅游產品,以特色產業吸引客源、以“三區”(城區、景區、園區)互動實現轉型,打造旅游經濟升級版,建成黔東南北部旅游集散中心,加快拓展旅游市場半徑,為迎接施秉大旅游時代的到來而全力以赴。(劉力維 楊仁海)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