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月初,4名干部組成的包村工作組在丹寨縣排調鎮雄虎村開展精準扶貧入戶調查登記核實工作。一整天馬不停蹄地忙碌后,2日凌晨,在駕車回鎮途中發生交通事故,4人不幸遇難。
近日,記者走進4名干部駐村幫扶的山寨,真切體會到他們工作的艱難,深深感受到干部、村民對他們的懷念。
雄虎村地處深山,從丹寨縣城到達排調鎮,要在雷公山繞478道彎;從鎮里到達雄虎村20多公里路程,越野車需要走1個多小時,一條泥石路,顛簸不止。其間河上沒橋,車需涉水才能過,遇到漲水季節,需要繞道才能進村。
記者了解,事發前晚剛下過暴雨,河里漲水,4位干部只能駕車繞道70多公里才能從村里回到排調鎮,深夜霧大,能見度低,造成事故。
“在貧困農村工作,條件非常艱苦,靠的就是責任心、事業心,還有良心,他們就是這樣的干部。”雄虎村村支書楊昌永說。
他回憶,出事當天,4人走訪完30多戶貧困農戶已是晚上12點。2日1時左右,將情況整理核實完畢,“床都給他們鋪好了,讓他們天亮了再回去,他們說還得趕材料時間緊,怎么留都留不住。”
時至今日,留守老人羅光蘭向記者說到駐村干部梁進冬,不禁淚流滿面。
30歲的梁進冬幫扶雄虎村3年來,常常自費買生活用品去看望羅光蘭老兩口,和老人拉家常。“他對待我就像對自己的父母一樣,那么年輕就走了,我想起來就心痛。我想他,就像想自己的親兒子一樣想他!”
雄虎村全村800余人,去年人均年收入2700多元,是省級貧困村。在村里3年,梁進冬千方百計找產業、跑銷路,幫村民發展種植高產紅薯140畝,葡萄、鉤藤、楊梅等160余畝,還幫助發展了2戶生豬養殖大戶。雄虎村村民李應林去年底種下300余株葡萄苗,如今坡地里的葡萄苗已經牽藤。
殉職時才24歲的楊林參加工作才兩年,平日話不多,但工作主動。排調鎮黨委書記康忠俊說,楊林到了雄虎村,發現原來的舊提灌站年久失修,抽不上水,群眾吃水困難,表示自己是學水利的,一定能解決好群眾吃水難題,并爭取到了縣水利部門的資金支持,“現在群眾能吃上水了,可他卻不在了。”
同事回憶,4名駐村干部與村民打成一片,家家戶戶都認識他們,誰家婚喪嫁娶都跟著隨禮,真正把自己當做了“村里人”。
雄虎村是丹寨縣林業局的幫扶聯系村,40歲的縣林業局干部馬定毅派駐于此。在村干部和村民印象中,馬定毅專業技術好,工作負責,每次外出上山,發現病蟲死亡的植株,無論多高的山都要親自去采樣。雄虎村村民種植葡萄苗,種植技術都是馬定毅手把手地教。“我家的葡萄苗就是他幫忙搞的,他說以后剪枝施肥、配藥殺蟲,銷售都有專人負責到底。”雄虎村村民吳志良說。
39歲的龍文也是由縣林業局派駐,參與了揚武鎮敬老院選址、建設以及把150余名老人接進敬老院入住的全過程,與老人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龍文殉職的消息傳來,老人們十分悲痛,自發從微薄的生活費里湊錢買了3個花圈送到追悼會現場。“他把我們從鄉下接過來,盡心盡力像親人一樣照顧我們,我們真的很想念他。”老人姚月基說。
沒有驚天動地的壯舉,把熱血灑在了基層,將生命定格于英年。4位普通駐村干部以他們扎根泥土、默默奉獻的精神,悄然改變著貧困山村的面貌,贏得了人們的尊重和懷念。丹寨縣縣委書記侯美傳說:“他們是貴州5萬多名駐村干部奔赴貧困一線扎實幫扶的縮影,為黨員們樹起了一面旗。”(新華社記者 李黔渝)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