災害就是考題,是檢驗黨員干部的試金石。面對突如其來的各類災害,我省各級黨員組織和廣大黨員干部振臂而起,哪里有危險就往哪里沖,哪里有需要就往哪里去,經受住了生與死、公與私、得與失的考驗,在災害面前挺起了不屈的脊梁,立起了不倒的旗幟,生動詮釋了新時期共產黨人的優秀品質,也充分踐行了黨的群眾路線。
黨旗在一線高高飄揚
災情就是命令,時間就是生命。在災害面前,廣大黨員干部迎難而上,第一時間讓黨旗在一線高高飄揚。
8月27日20時30分許,黔南州福泉市道坪鎮英坪村發生山體滑坡,嚴重威脅著小壩、新灣兩組及周邊共555名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
僅僅在2個多小時時間里,福泉四大班子領導,公安、武警、消防、衛生、電力等部門救援人員以及全市8個鄉(鎮、辦事處)和80余個市直部門2000余名黨員干部前后到位,迅速投入搶險救援。
隨后,150頂臨時帳篷,500床棉被,5000盒方便面、20000瓶礦泉水等救災物資連夜送達,2個受災群眾安置點連夜搭建完畢。
遵義赤水“8.11”百年不遇洪災中,黨員干部們與時間賽跑,只用了40分鐘時間,就緊急轉移安置了5個鄉鎮13116人。
“沒有黨員干部的及時反應,大家哪能這么順利地安全轉移。”在平壩縣,說起6月份遭遇的那場該縣有氣象記錄以來的最嚴重洪災,當地老百姓無不心有余悸卻又對黨員干部贊譽有加。
6月3日,安順平壩縣大雨傾盆,3小時內降雨量達187.7毫米的特大暴雨,致全縣20余萬人受災,直接經濟損失16.77億元。
面對突如其來的洪災,該縣迅速組建供給保障、重大隱患、救災救助等10個工作組投入搶險救災,縣委書記沈新國率全縣8000多名黨員迅速趕赴搶險一線,當天全縣3.5萬名群眾安全轉移,無一起因災死亡。
在銅仁松桃縣世昌鄉7月份洪災中,村支部書記石昌權、駐村干部童維和麻忠成、麻興權等黨員干部發揮先鋒模范帶頭作用,利用自家農用船只,帶領村里的青壯年救人救物資。經過干群連續奮戰,全村52戶225名群眾安全轉移。當晚23時30分到達最高洪峰時,無一名群眾傷亡。
“活了八十多歲,我第一次看見這么大的洪水,都淹到二樓來了,都以為出不來了,看到麻忠成他們劃著船過來,眼淚一下就出來了。”松桃縣世昌鄉石花村龍老金老人自7月份遭遇那場洪水后逢人便夸贊黨員干部來得及時。
不屈的脊梁托起生命的希望
百分的精神,百分的斗志,哪里最需要,哪里最危險,黨員干部就奮不顧身地沖向哪里。激情奮戰,忘我奉獻,一個黨員就是一個標桿,一個黨組織就是一個堡壘。
6月2日,遵義習水縣遭遇了50年來罕見洪災,全縣24個鄉鎮持續強降雨,造成溫水、大坡、雙龍、官店等鄉鎮出現不同程度受災。
滔滔洪水中,溫水鎮下壩村后坎組村民曾樹群一家門前屋后變成了一片汪洋,一家八口被困在屋里。正當他們焦急萬分的時候,感人的一幕出現了,村主任張云和附近趕來的30多名村民沿著洪水流動較緩的地方,手挽手在漫過胸口的洪水中用身體筑起一道“生命線”,一個傳一個,把曾樹群一家8口成功從洪水中解救了出來。
道路可以阻斷,房屋可以沖毀,橋梁可以坍塌,不可摧毀的是抗災救災的信心與力量。
“是黨員的,跟我上。”黔南州福泉市8.27山體滑坡事故中,道坪鎮英坪村黨總支書記張登寧最先趕到了災害現場,在他眼前,曾經房屋林立,充滿生機的村莊已是一片廢墟,顧不上傷心,張登寧一邊向鎮黨委匯報求援,一邊安排組上村民張金福、張金友兩兄弟疏散周邊群眾。
在他的號召下,現場陸續趕來的10余名黨員群眾自發組成了第一支搜救隊伍。一個個黨員將隨身的手電捆在皮帶上,拿著棒子、鐵鏟等原始工具,開始了艱苦的搜救,1個,2個,3個……在市救援隊伍趕來時,這支“黨員先鋒隊”已成功救起17名被困群眾。
銅仁思南縣合朋溪鎮鎮黨委書記、鎮長帶領國土、安監、派出所等部門干部20余人,組成防汛救災應急隊,徒步7公里到達大石窖村長刀溪組地質災害現場,緊急轉移安置群眾125人。
在六盤水市水城縣金盆鄉,駐村干部和村支兩委黨員干部們既當巡查人也當救援人,不分晝夜忘我工作,在上報一線情況的同時,及時對地質災害發生點的群眾進行疏散,并組織受災群眾展開抗災自救,使當地未發生一起群眾因災傷亡事件。
“我們的腳步不停,脊梁不彎,群眾的精神就不會垮,災區就大有希望。”許多黨員干部這樣說。
用黨性譜寫大愛之“曲”
大災有大愛,在猝不及防的災害面前,我省黨員干部們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詮釋了黨性,譜寫了大愛之曲,把黨心和民心牢牢聯系在了一起。
遵義赤水市官渡鎮五里村25歲的年輕黨員王家材,得知災情發生后,火速趕到受災現場,積極加入到了救災隊伍中,幫著轉移安置受災群眾,搬運救災物資。救援結束,全鎮清淤工作全面展開后,他又主動加入到了清淤隊伍中,干起了最臟最累的活。王家材說:“共產黨員,就是應該在這樣的關鍵時候挺身而出。”
榜樣的力量感動了很多人,也感染了很多人。
“雖然我不是黨員,但看到這么多榜樣,我們也不能只顧著自己,也要互幫互助才行。”官渡鎮老街居民王大橋,沒有顧上自家被洪水浸泡損失慘重的房屋,而是開著自己的三輪小貨車幫著清運街道上的淤泥。官渡新區幾名群眾還自發組織動員周圍的居民,主動將自家的房屋騰出來供災民居住,安置受災群眾300多人。
“他是群眾心目中的最美村支書,我們為有這樣的好村干而感到慶幸!”黔東南州黎平縣德順鄉龍安村的老百姓這樣評價村支書龍明坤。
在龍安村飛腰寨發生泥石流災情后,黨齡不足3年,剛上任村支書僅200天的龍明坤一直沖在了最前面,組織當地村民一起搜救被困群眾,安撫村民,發放物資,幾天幾夜未曾合眼。而此時,他身患膽結石、腎結石的母親正在醫院住院治療。還有他種植的16000包地菇受災,9畝百合被淹,經濟損失達14萬余元。
“在災難的熔爐中,黨員身上的黨性往往能發出最耀眼的光芒。”德順鄉黨委書記王平森說,正是龍明坤舍小家為大家的實際行動,讓龍安村村民們的心凝聚在了一起,大家攜起手來,很快就走出了災害帶來的傷痛,重建了美麗家園。
這樣的故事,這樣的人還有很多很多。雖然他們面對著各種各樣的災害現場,但他們有著共同的信仰,有著同樣的精神。他們職務不論高低,黨齡不分先后,卻都綻放著黨性光芒,他們傳遞出來的力量也帶動了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其中,大愛之曲在貴州各地唱響。(陳丹)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