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年3月鋪軌,預計明年8月正式投入營運,不久后,這里將成為國內首座空地一體化立體交通樞紐,建成后,機場、高鐵、輕軌、公交都將在此交匯承接。
該隧道也是目前國內施工地質條件最復雜、難度最大、技術標準最高的隧道之一。與之對應的,則是其建設科研項目多、創新工藝多,復雜的地下結構和洞室群填補了國內空白,處于國內領先水平;其建設經驗,也將為我國地下交通樞紐綜合體工程建設提供寶貴的借鑒樣板。
【關鍵詞】空前便捷
打破空地鏈接“零記錄”
“目前,國內機場可進行軌道交通換乘的有不少,而高鐵、快鐵、城市軌道交通同時直接進入機場實現零換乘的,這是第一個。”中國鐵建二十一局高級工程師、貴陽樞紐第四項目部經理林昌貴介紹,龍洞堡機場隧道實現了貴陽龍洞堡國際機場與高速鐵路、城市軌道交通、長途汽車客運和城市公共交通等多種交通方式的無縫銜接,是國內目前唯一實現“空地一體化”的綜合立體交通樞紐。
據了解,隧道建成之后,將成為新建貴陽樞紐白云至龍里北鐵路聯絡線,設在貴陽龍洞堡國際機場的地下鐵路車站,同時也是白龍鐵路聯絡線貴陽龍洞堡機場綜合立體交通樞紐(龍洞堡國際機場、貴陽市軌道交通2號線、長途汽車客運和城市公共交通)中的龍洞堡機場高鐵車站。
未來,途經貴州的貴廣、成貴、長昆、渝黔4條高鐵線也都將通過這一樞紐引入龍洞堡機場航站樓,實現相互之間的無縫鏈接。
“待貴陽環城快鐵建成后,通過這個樞紐不僅可以方便到達貴陽的各個片區,甚至是全省乘客出行都將會達到空前的方便快捷。”林昌貴說。
中國鐵建二十一局高級工程師、貴陽樞紐第四項目部經理林昌貴介紹隧道建設情況
實現立體交通“零換乘”
龍洞堡機場隧道位于貴陽龍洞堡機場航站樓西側廣場地下,距離地面大約有40多米深。隧道分為三層,負三層為貴廣高鐵、市域快鐵站臺層,負二層為城市軌道交通2號線站臺層,負一層為候車大廳,地面為機場立交,相互之間可通過扶梯通道轉換。
“今后,旅客下飛機后就可以直接實現零換乘。”中鐵二十一局貴陽樞紐龍洞堡機場隧道項目總工程師崔正才向記者描繪了未來的圖景,“現在旅客下了飛機,如果要去花溪、小河,自駕或者打車都會很麻煩,如果遇到堵車,就更耽誤時間。但2016年市域鐵路全部建成通車后,就可以在隧道直接搭乘地鐵到達小河、花溪,10分鐘左右就可以到達。”
“要到再遠一點的白云、開陽,在這里同樣可以搞定。”崔正才說,“如果要換乘火車,也可以從這里乘坐快鐵到達貴陽火車站或者貴陽北站,輕松實現全面換乘。”
【關鍵詞】全國領先
施工環境“最復雜”
“今天儀式的舉行,意味著隧道終于由設計藍圖變成了宏偉工程!”貫通儀式上,設計方中國中鐵第二勘察設計院貴陽公司董事長、黨委書記、貴陽項目經理谷鋼鐵喜悅難掩。宏偉工程的背后,是一場歷時四年的艱苦戰役。
喀斯特地貌,貴州的“代名詞”之一,幾乎所有的建設者都會為其絞盡腦汁。2010年8月,龍洞堡機場隧道啟動建設。宿命一般,遍布貴州的喀斯特地貌一開始就給施工方來了個“下馬威”。
“隧道施工區域喀斯特地貌突出,溶洞多,稍不注意就會發生山體壓垮事故。”林昌貴說,“加上機場下方巖層較為疏松,直接開挖隧道極易引發路基坍塌。”
經過反復討論、比較,施工單位最終決定采用“小導管注漿法”和“三臺階七步施工法”,即先通過注射混凝土穩固巖石結構,再在隧道開挖過程中將隧道斷面從上至下分成三個層次,劃分出七個平臺單獨施工,并逐一加固。保證施工進度的同時力保安全系數,咬著牙向重重困難一步步“掘進”。
建設者們慶祝隧道貫通
工藝標準“最苛刻”
“最大的難題還在后面。”站在隧道主洞內,林昌貴指著頭頂說,“上面就是龍洞堡機場的T2航站樓。”就是這個必須保證正常運行的機場,讓施工單位吃了不少苦頭。
由于隧道下穿機場地面停車場、地下車庫、機場道路、高架橋、長途汽車客運站、公交車站、空管樓、航油管道、貴陽市軌道交通2號線區間隧道及其龍洞堡機場站、鐵路與輕軌的共用站廳層等重要建筑物及設施,如果按往常一樣作業,勢必影響機場的正常運行。機場方面明確要求,必須保證機場零沉降、零電磁輻射等,震動波束必須控制在每秒2毫米之內。
隧道掘進需通過炸藥進行爆破,一旦爆破就會產生震動,地質結構就會受到影響,如何保證零沉降?施工單位不斷摸索,創造性地形成“小爆破、管棚推進”施工方案,即多鉆孔少量炸藥爆破,以減少地質震動;并用鋼管綁扎成三層管棚支架支護,保證隧道內進行大規模爆破時,孔頂結構不變形。
“施工過程當中的每個動作,都相當于是在機場的下面開刀動手術,每進一步都必須小心翼翼。”有著20多年隧道建設經驗的林昌貴不禁感嘆。
四年砥礪,畢其功于一役。建設者在40多米深的地下艱苦奮戰了1500多個日夜,如履薄冰一般挖出了全長2496米的隧道,硬生生在地底“刨”出了一片洞天。(吳蔚 趙曌)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