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全年減少貧困人口170萬人超計劃20萬人;重點縣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17%,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個百分點;基本公共服務主要領域平均指標達到2011年省內先進地區水平。
2016年,全省20個縣(市、區)實現全面小康,30個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500個貧困鄉實現“減貧摘帽”,5000個貧困村整村推進,農村貧困人口減少到500萬人以內。
2018年,全面實現50個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934個貧困鄉“減貧摘帽”,8000個貧困村整村推進,“三片六山”地區農民人均純收入在2012年的基礎上翻一番。
2020年,全面實現武陵山片區、烏蒙山片區、滇桂黔石漠化片區區域發展與扶貧攻堅規劃目標,穩定實現全省扶貧對象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義務教育、基本醫療和住房,建成全國扶貧開發攻堅示范區。
黨中央、國務院一直十分關注貴州的扶貧開發工作,習近平總書記指示,貴州要“探索扶貧開發工作的新途徑新路子”,要“把扶貧開發的工作抓緊抓緊再抓緊,做實做實再做實,真正使貧困地區群眾不斷得到實惠”。
省委、省政府多次強調:“沒有農村的小康,就沒有貴州的小康;沒有貴州的小康,就沒有全國的小康。”“貴州與全國同步小康,加快發展是第一要務,扶貧開發是第一民生工程。”
一組數據,凸顯貴州扶貧工作任重道遠。2010年,貴州全面小康的實現程度只有59.4%,比全國低17.7個百分點;工業經濟占GDP的32%,比全國低7.7個百分點;城鎮化率29.9%,比全國低16.6個百分點。
2012年,按照年人均純收入2300元的新國家扶貧標準,貴州有50個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全省貧困人口約1149萬人,占農村人口的33.4%。
“忠實務實實干興省,同心同苦同步小康。”面對新起點新要求,貴州在實施“開放帶動,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中,更加傾力扶貧工作。圍繞著結對幫扶、產業扶持、教育培訓、農村危房改造、扶貧生態移民、基礎設施“六個到村到戶”的精準扶貧,貴州的扶貧工作向深山區、石山區、少數民族區域挺進,深入開展消滅絕對貧困的“攻堅戰”。
調結構,上規模,念好產業“山字經”。根據自然條件、資源稟賦,大力發展核桃、生態畜牧、中藥材、蔬菜、茶葉、精品水果、馬鈴薯、油茶、鄉村旅游、農產品加工等十大扶貧產業;“十二五”期間每年選取10個扶貧攻堅示范縣,每縣投入8000萬到1個億的財政資金,引導金融、社會資金參與扶貧開發,探索“整縣推進”區域脫貧新路子;在武陵山、烏蒙山、滇桂黔石漠化三大片區,梯次推進,創建一批產業特色鮮明的現代高效農業扶貧示范園,走出一條具有貴州特點的山地農業扶貧開發新路,極大促進了農民增收。
強基礎,惠民生,增強自我發展能力。圍繞貧困群眾最關心、最迫切希望解決的問題,制定“四在農家·美麗鄉村”基礎設施建設“路、水、電、房、訊、寨”六大行動計劃,力爭用5到8年時間,統籌安排專項資金1510億元,將全省廣大農村建成生活宜居、環境優美、設施完善的美麗鄉村和幸福家園。
增信心,奮趕超,增強內生動力。為克服各地爭戴“貧困帽”的現象,增強扶貧開發內生動力,在省內實行減貧摘帽、摘帽不摘政策的辦法,鼓勵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減貧摘帽”,對實現“摘帽”的重點縣、貧困鄉,給予扶貧項目、資金獎勵。
創機制,聚合力,構建大扶貧格局。深入開展對口幫扶、定點扶貧、駐村幫扶(集團幫扶)。在8個東部發達城市和31個中央單位的定點幫扶工作中,圍繞基礎設施建設、產業發展、教育衛生等社會事業,開展技術培訓和勞務輸出,共建產業園區,人才交流、招商引資、深化旅游合作等方面取得了較好成效。
真扶貧,扶真貧。38位省領導聯系38個重點縣、定點幫扶76個一類貧困鄉,108個省直廳局以及全省55864名各級干部對11590個行政村派駐工作隊開展駐村工作,各級干部進村入戶,實現對全省9000個貧困村駐村工作的全覆蓋。
上下同心,土地生金;內外合力,創造奇跡。2011年至2013年,全省共投入財政專項扶貧發展資金93.8億元,減少農村貧困人口404萬人,農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增長16%以上,貧困發生率從32%下降到21.3%,我省貧困人口在全國貧困人口的占比由15.6%下降到9.1%。全省已有14個縣366個鄉實現“減貧摘帽”。
在扶貧攻堅、同步小康的道路上,貴州正昂揚著斗志,揮灑著汗水,啃下一塊塊貧困“硬骨頭”,打通小康路上的“最后一公里”。(劉瑩)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