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 現在,只要走進丹寨縣雅灰鄉各村寨,總能看到群眾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
“笑”來自生態移民。這背后有老百姓的糾結,有縣委縣政府的優惠政策,有雅灰鄉干部職工的苦口婆心,終究,生態移民工程讓老百姓“笑”得幸福,笑出對未來生活的美好向往。
“我只花了29000元就在縣城買了新房,以后娃娃到縣城上學不用愁沒地住了”雅灰鄉殺益村村民劉有田掩飾不住內心的喜悅。
雅灰鄉是個只有2239戶7478人的小鄉鎮。生態移民工程對老百姓來說是個新的政策,2012年實施以來,多數老百姓都在買與不買之間糾結,大家都持觀望態度。
“當時,我們入村召開群眾會議,了解到群眾在生態移民上有‘三難’,一是思想顧慮難消除。群眾最大的顧慮主要是就業和山林土地政策。一方面,普遍認為,沒有一技之長,不會經商,缺乏人脈,擔心在縣城找不到活干,掙不到錢養家,從而導致生活困難。另一方面,擔心農村土地流轉不規范,多年后因土地流轉產生糾紛,甚至失去土地經營權。有些群眾認為,脫離了土地沒法生存。”
雅灰鄉人民政府鄉長羅運波介紹說,“二是老人小孩難兼顧。部分群眾認識到,通過生態移民搬遷到縣城或縣城附近,對老人就醫、小孩的就學、以后的就業及發展有好處,很愿意搬遷,但與此同時,老人常年在農村依靠土地生活,不習慣到縣城后脫離土地的生活方式,不愿到縣城居住,很多戶主為了遷就老人,兼顧家庭的完整,想搬不能搬。”“三是自籌資金難湊齊。雖然我們縣的生態移民政策優惠幅度很大,但很多群眾因沒有固定的經濟收入,一時間難以補齊自籌部分,貸款又擔心償還不了,只能望房興嘆。”
這是群眾的“三難”,也是當地黨委、政府的“三難”。雅灰鄉群眾脫貧致富的出路在哪里?這是擺在當地黨委政府面前的現實而緊迫的問題。
“出路出路,要走出去才有路。雅灰鄉距離縣城有65公里,我們發展農業缺乏市場,發展工業沒有基礎,發展第三產業不具區位優勢,老百姓要脫貧致富最大的出路只有生態移民。”雅灰鄉黨委書記李華分析雅灰面臨的現實,“其實,老百姓的‘三難’問題根源在于政策宣傳不到位,沒有消除群眾的思想顧慮,沒有分析以后的發展趨勢。”
找準了問題的癥結,才能對癥下藥。2015年,雅灰鄉由各班子成員任組長,組成9個生態移民宣傳小組,到各村各寨開展一輪又一輪的生態移民宣傳,從政策的講解到為什么移民,移民以后怎么生活。
“我們縣委縣政府之所以出臺優惠政策,是因為看到我們所處的地方,已經不能‘一方水土養富一方人’,盡可能減輕老百姓經濟負擔,讓大家移出去謀發展。”“我們世世代代都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面朝換土背朝天,但沒有人依靠種田種地、養豬養牛富裕起來,不管怎么辛苦,生活都很困難。”“大家都擔心不會做生意,沒有技術,找不到錢養家,我給大家舉個例子,原來我們這里沒有路,看到摩托車都覺得奇怪,更別說會騎,但現在路通了,大家也學會騎摩托車了,不管什么事情,都會經歷不會到會的過程,現在不會干的活,可能到縣城后,我們都會學著做。
我們這一代辛苦一點,但是,為我們的下一代甚至下幾代開一個好頭,讓他們脫離貧困的苦海。”這樣的聲音,傳到每個村寨、每個家庭,驅散了疑云,打消了顧慮。不多久,交定金的、咨詢政策的、交材料的,紛至沓來。
為了讓群眾了解房子情況,雅灰鄉政府分三批次組織600余人次到縣城看房,并安排就餐,減輕群眾負擔。
“老百姓的錢不容易掙,如果他們不了解房子情況,不會輕易購買,我們盡可能減輕群眾負擔,安排統一驅車前往,提供中餐。”李華說。
在解決群眾怎么“住得下”的問題上,羅運波鄉長介紹“現在萬達集團幫扶丹寨,免費為我們提供電焊工、木工培訓,培訓合格后,頒發相關證書,并協調萬達集團相關企業安排就業,生活也有著落了。”
10月23日,雅灰鄉購買生態移民房的群眾參加了全縣舉辦集中進家儀式,回來后,大家都感受到了生態移民的好處。“現在,縣委縣政府有出臺的生態移民政策,真正為我們山區的老百姓帶來的致富的曙光。就我個人的感受來講,我認為,生態移民至少給我們老百姓帶來“三個好”。
第一個“好”就是移民政策好。房子總價由原來的74000元減少到71000元;按照每人補助7000元,最高補助5個人;又可按照危房評定標準進行補助;經地質災害評估,認定為搬遷的無法居住戶,由鄉鎮人民政府納入救災信息直報系統實名上報,獲批后民政部門給予每戶3000元補助;主動撤離災害區域并自行拆除原住房,將原宅基地交由縣國土部門組織復墾,復墾后的土地交由村集體安排耕種,對移民搬遷進城的受災農戶,由國土部門按每戶5000元給予地質災害應急搬遷補助;以組為單位,5戶以上購買生態移民房的,在享受以上補助外,每套優惠4000元;以村為單位,30戶—99戶的,每套補助 7000元,100戶以上的,每戶補助9000元。縣委縣政府對我們的補助和優惠是比較大的,算下來,多的每個平方就七百多元,少的只有300多一個平方,我們在農村建一棟房子都要二三十萬,可以講,比我們農村建房的造價還要低,這對老百姓來講是最劃算的。也減輕了我們老百姓的經濟負擔,讓我們能夠進城,能夠與城里人享受同樣的待遇。這是第一個“好”。
第二個“好”是就學就醫“好”。我以上從村為例,現在我們的小孩都要到雅灰小學就讀,上叢村距離鄉政府駐地由19.5公里,家里有摩托車,并且父母在家的,可以接送小孩,但是每周接送也是麻煩事,特別是下雨天,冬天,接送非常困難,上學很不方便,小孩離開父母和家人也不安心學習。搬到縣城后,每天小孩可以自己回家,父母可以天天教育小孩,了解小孩的學習情況和生活情況,這也有助于小孩學習成績的提高,而且農村孩子在縣城讀書同樣可以享受營養餐,這是就學的好處。就醫方面,如果按照我們離縣城的距離,哪家人得病需要及時搶救,那是來不及的,因為太遠,來到鄉衛生院處理不了,必須送往縣城,從我們村到縣城需要4個小時,大家都曉得時間就是生命的道理,4個小時的車程,加上在路上的顛簸,別說是病人,就是正常人到縣城都暈車暈得不行了。如果在縣城居住,生病了,及時送往醫院救治,那方便多了,也不擔心會有生命危險。所以,我們到縣城居住,能為我們的小孩和老人帶來極大的方便。這是第二個“好”。
第三個“好”就是就業“好”。“我們在農村,除了栽秧、打谷子,種地吃菜之外,沒有其他找錢的活路可做,也沒得人請我們做什么找錢活,一年到頭,找不到幾個錢。除了做點家務外,晃晃悠悠有是一天,生活沒有得到改善。到縣城居住,別說有穩定的收入,哪怕每天有人請我們打零工,我們一天也可以掙個一百元錢,我們除了一天生活費二三十元后,每天還可結余六七十元。我們的生活不會有什么困難。有的人會擔心,那我們的田土怎么辦?從我個人來講,我是這樣打算的,因為我們雖然搬遷到縣城住了,但是我們的田土沒有改變,還是屬于我們的,那我一年打田栽秧要1個月時間,打谷子要1個月時間,那我還可以有10個月在縣城務工找錢,田土照樣豐收,生活怎么也不會出現問題。實在在縣城找不到活路的,我們還通過萬達的培訓后,學到技術,到縣外、省外打工,我們的小孩老人在縣城居住,生活怎么可能不好呢?這是我對生態移民感受最深的‘三個好’”。上叢村移民戶王德彬如是說。
“我們還將按照動員全鄉總戶數的一半以上搬遷到縣城,一方面,通過移民群眾到縣城發展,另一方面,也保護好雅灰這片綠水青山,搞好生態建設。這是雅灰決戰貧困的迫切要求,也是民心所向的長遠依托。”雅灰鄉黨委書記李華說。
據統計,雅灰鄉2015年購買生態移民房有236戶1162人,往年移民93戶471人,目前,共移民329戶1633人。(范賢鎮)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