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 提子熟了香滿園,農民富了笑開顏。7月中旬以來,黃平縣谷隴鎮翁勇村提子基地的張克格外忙碌,采提子、賣提子、接待游客——晶瑩剔透、甜蜜蜜的提子著實讓他笑得合不攏嘴。
“邊采、邊吃、邊釣魚,比超市里買來的更甜,比城市里更好玩,關鍵是原生態無污染更健康!”在張克的提子園,從施秉縣城來的市民張先生正在過秤剛采摘的一筐提子,他告訴筆者,這里的提子品種好口感好,家人都歡喜吃。話音剛落,身著苗族服飾的龍女士也提著兩籃子提子朝過秤處走來,說用提子招待客人非常不錯。短短1個小時,張克就接待了10個客人,其中還有幾位是周邊的村民。
在張克的引導下,筆者在基地逛了一圈,只見部分提子已經脫下“防彈衣”,每串提子顆粒大小、色澤、飽滿度都不盡相同。“這種綠色長圓錐形的是‘維多利亞’,過一段時間才熟;這個紫黑紫黑的,等完全成熟就是‘夏黑’,這種是……”看著這些晶瑩剔透的提子,張克如數家珍。
張克是原翁勇村的黨支部書記,一直以來,怎樣帶領群眾致富是讓他頭疼的一件大事。2011年2月,他籌集20萬元發展了30多畝提子,希望能夠通過發展種植業,帶動村民致富。然而,由于不懂技術,第一年引進的提子苗種下去,不到3個月就死了一半,這給他沉重打擊,之后,技術缺乏、管理不善、設備不全、品種不合適和資金緊張等一系列問題,逐次顯現出來。家人、朋友開始勸他放棄,避免更大的虧損。但張克認為,種植跟做生意一樣,有虧也有贏,人生之路宛如潮漲潮落,不能因一時困難就放棄。
提子喜獲豐收,農戶笑得合不攏嘴
2013年初,張克辭去村支部書記的職務,一心一意撲在提子種植上面。他通過買書看、在網上上學習,到縣、鎮農業和林業部門請教專家,慢慢地掌握了提子種植技術,提子的生長也逐步向好。但他依然不滿足,先后共6次到浙江、遵義等地學習先進技術和管理方式。如今提子基地里有維多利亞、巨玫瑰、南玉、溫克、夏黑等品種,全部采用現代化標準種植,供水軟管、棚架、套袋、防鳥網等標準化設施一應俱全。
2014年,張克的提子基地發展到50多畝,但是受到連續降雨等自然災害影響,加上部分提子還沒掛果或沒有到盛產期,畝產量800斤左右,當年收入不到40萬元。今年,張克的提子大部分掛果了,預計畝產量達2500斤,按照市場價格每市斤10元,收入達125萬元左右;同時,帶動了附近20多名村民實現就近就業。
談到今后的發展,張克信心十足地說:“你看,這里除了提子,還有蔬菜、魚塘、土雞等,更有綠水青山,這些都打上原生態的標志,這是我最大的優勢,明年將對附近的30畝地進行集中開發種植,讓更多村民加入提子基地,帶領更多的村民致富。”(彭俊能)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