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 “又是九月九,重陽夜,難聚首……親人和朋友,舉起杯,倒滿酒,飲盡這鄉愁……”“老年人,就是這樣生活才有意思!”“跳得太好了,再來一曲,再來一曲……”
10月20日晚上8時許,從劍河縣主體健康廣場,飄出悠揚的歌聲,歡呼聲。原來是劍河縣苗侗同胞在這里舉辦了一場九九重陽節老年文體活動,來自縣體育協會、休老干部、轄區居民等上千群眾參加了此次活動。
“我已經離不開這個‘家’了。”前來觀看活動的舒翠蓮老人告訴筆者,他們的隊伍今天也有節目,自從參加了夕陽紅老年民歌隊后,個人的精神面貌都為之一變。
舒翠蓮老人來自劍河縣南加鎮基立村,2007年因移民搬遷住進縣城,由于人生地不熟,老人起初很長一段時間都不習慣城里的生活,“除了做家務,就是看電視,沒地方去,渾身不自在”。為此,老人還鬧過好幾次,要求兒女們送其回農村居住。
好在2013年加入了夕陽紅老年民歌隊后,舒翠蓮老人的生活發生了很大的改變。“和一群老年朋友在一起唱唱歌、聊聊天,就像個溫暖的大家庭,大家在一起都很開心。”
據夕陽民歌隊組織者劉發斌老人介紹,民歌隊組建于2013年,隊員年級最大的已經90多歲,最小的70歲,老人們因共同的愛好的走到了一起,最多的時候60多人。
別看這群老年人,他們之間的歌聲歌詞都是有較量的。歌詞的內容有勸和的、孝老的、祝福等豐富,唱得好的人就比比歌聲,詞寫得好的,就比比詞兒,而聽歌的人也得比比評歌,幾乎每一個人都有著自己的“工作內容”。
“別看這本小小的歌集,都是我們這伙老人家自己編唱和編寫的,他們宣傳部和文廣局的就給錢支持我們編歌集。”楊秀能老人說,夕陽民歌隊一兩個月就開展一次賽歌交流活動,大家把覺得好的歌搜集起來,分類編成歌集,免費發放給愛好民歌的人們。
楊秀能是柳川鎮反排村1組的人,今年75歲了,兒子在縣生態移民局工作,本想還種點地,但兒子說什么也要接自己進城來住。老人說,自己進城后沒事可干,閑得慌,幸好還加入了這么一個團隊,仿佛時間回到了集體時代的二三歲數時光。
這只是劍河縣老年文體活動的一個縮影。
近年來,劍河縣把老年文體活動作為一項重要的民生工程來抓,投入專項資金,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派出專人引導老人發揮其特長,開展形式多樣的文體活動,在確保老有所養的基礎,實現老有所樂。
劍河縣城是一座新遷建的縣城。在城鎮規劃階段,該縣就預留了市民文化活動區域。近年來,該縣相繼建成了仰阿莎廣場、陽光廣場等多個市民活動廣場。同時,在社區也建設了一批老年活動室,配備了桌椅、棋牌、圖書等必須物品,為老年人開展活動留下空間。值得一提的是,該縣在建設體育場時,專門修建了為老年人修建了門球場和乒乓球室,并免費開放。
作為老年文體活動的基地,劍河縣老年大學聯合老年體協等單位,目前開辦了舞蹈、太極拳劍、書畫、民樂等22個專業班,學員將近1100人,專人授課,對老年人進行培訓。
同時,該縣還引導成立了老年人體育協會、民歌協會、苗侗學研究會等9個老年文體活動協會,并配備專人進行指導,開展活動。
年逾古稀的楊勝濤老人告訴記者,“不管是文藝愛好者,還是體育愛好者,只要你愿意,都能找到適合各自特長的協會組織。”
為了激發老年人參加文體活動的積極性,劍河縣在舉辦的“仰阿莎文化藝術節”、“六月六民歌節”等特色節慶中,都將老年人作為重要的參與者,為其提供展示平臺,極大調動了老年人參加文體活動的積極性。
去年,該縣組織148名老人,先后參加“仰阿莎文化藝術節”、“六月六民歌節”等各類文體演出活動6場次,其中36名人還獲得了表彰。今年7月,該縣老年人“三步踩”舞蹈協會獲得了“貴州國際標準舞體育舞蹈全國公開賽”藝術創編舞二等獎。
一系列老年文體活動的持續開展,讓老年人的精神面貌發生了很大變化。
“以往沒地方去,要么在家打麻將,要么上街閑逛,久而久之,身體越來越差,經常跑醫院。如今天天能鍛煉,身體好、精神好,感覺越活越年輕!”86歲的馬萬軍老人告訴記者。
城里老人活動有平臺,農村老人活動也有空間。
作為傳統的農業縣,隨著大量青壯年外出務工,劍河縣農村留下了不少無人照料的空巢老人。據了解,該縣農村60歲以上老人達3萬余人。
為了讓老人安享晚年,劍河縣近10年來利用農村村委會辦公場所,在每個村建設了老年活動室。去年以來,該縣投入688余萬元,利用閑置的農村小學等公共場地,修建了116個高標準的農村文化活動場所,并配備相應活動設施,為老年人開展文體活動提供空間。同時,自2013年以來,我縣共建農村幸福院11所,投入資金35萬元。(余天英)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