錦屏縣有7鎮8鄉,112個行政村(社區),總面積1596平方公里,人口22.6萬人,有侗苗漢等17個民族,少數民族人口占85%,屬少數民族邊遠縣。據統計,全縣共有800多個自然寨,其中50戶以上的大村寨就有293個。因受歷史和民族習慣的影響,大多數村民都喜歡群居生活,全縣65%以上的村寨在遠離水源的地方依山而建,層層相疊、鱗次櫛比,且95%以上是極易著火的吊腳樓木質結構房屋。在這民族風情濃郁獨特的苗鄉侗寨,卻隱藏著大量不容忽視的消防安全問題:隨著農村家用電器、農業機械日益增多,村民用火、用電、用氣、用油量激增,而電線老化、超量存油等情況嚴重,特別是冬春季是農村火災多發時期,并容易造成連營火災,“火魔”無時不在威脅著人民群眾的安寧和生存。“辛辛苦苦幾十年,一把火燒回解放前”,“燒了一個寨,毀了一片林,苦了幾代人”,這是對少數民族地區農村火災后果最真切的描述。
2008年以來,針對這些情況,錦屏縣按照州委州政府的部署要求,先后在隆里鄉隆里古城、茅坪鎮茅坪村、平略鎮平敖村、平秋鎮平秋村等民族文化旅游村寨開展了“農村消防試點建設”、“農村消防安居扶貧工程電改建設”,探索出了一系列符合地域特點的行之有效的措施,并將試點經驗在全縣各鄉鎮進行推廣,取得了顯著的成效。其中,推廣“十戶聯防、風險共擔”、“自我管理、群防群治”的安全防火工作機制受到廣大農民的歡迎和支持,在全縣農村得到了廣泛應用,并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農村火災的多發勢頭。
據介紹,“十戶聯防”是以每十戶為單位,成立一個消防聯防小組,每小組設戶長一名,負責本小組的消防安全工作。工作中,各農戶實行輪戶值班,開展消防檢查、宣傳工作,一旦發生險情,十戶農戶便集體行動,共同參與火災的撲救,消除險情。如今,每戶如遇到緊急情況時,還可以借助手機、移動無線座機,撥打“0855-995”(救救我),移動平臺則會同時以語音和短信2種方式呼叫(通知)組內其他成員,讓每個組員都在同一時間知曉狀況,以便及時的作出反應。真正實現“鄰里互助、親友幫忙、聯防報警”。
“農村防火的關鍵是提升廣大村民的消防安全意識,否則很多消防工作僅靠我們消防大隊是做不到的。”錦屏縣消防大隊大隊長張明強說,“在開展消防安全‘十戶聯防’推廣工作中,大隊還大張旗鼓地開展消防宣傳教育,并結合農村群眾生產、生活實際和少數民族習慣,不斷改進消防宣傳教育形式,開展具有民族特色的消防宣傳教育活動,極大地提升了廣大農村群眾的消防安全意識和自防自救能力。到目前為止,轄區內未發生一起較大以上的火災事故。”
據悉,錦屏縣已將“十戶聯防”的工作機制向全縣15個鄉鎮112個行政村、社區推廣。如今,該縣各村寨的《村規民約》都有“十戶聯防”內容。隆里鄉華寨村還將“十戶聯防”寫進了《村民自治合約》中,村寨中的老老少少共同遵守,已形成了“合約消防”,使之在全縣建立起消防整體防控體系,進一步穩定當前農村消防良好態勢,切實提升廣大人民群眾的安全感,為當地經濟社會的發展營造了良好的社會環境。(辜興剛)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