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 (記者 劉承宇 攝影報道) 國慶長假來到黔東南體驗原生態活動,怎能不前往錦屏體驗文化的魅力。長假期間,錦屏將上演最具傳統特色花臉舞獅龍、水上賽龍舟、看漢戲表演等民族活動,將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旅游活動展現在全國網友面前。
本次“百名微博達人走進黔東南”活動來到“杉鄉’錦屏,恰逢黔東南州第二屆旅發大會暨錦屏文書文化節在錦屏舉辦,看看文化氣息濃厚的錦屏是如何吸引本次微博達人的。
國慶期間要怎么玩?看看微博達人是如何玩轉錦屏的。
隆里古城體驗明清遺風
隆里古城始建于明洪武十九年(1386年)。六百多年前、幾百名漢族軍士攜帶家眷進駐“苗疆復地“他們在這里修筑工事、屯田耕種、自給自足、鎮守邊陲。經過六百余年的演變,成為完整保留明清時期漢文化的古代遺跡。
至今600多年,古城內格局依然完整如初,三條大街分出六條巷道,巷道把整個城區劃分為相對獨立的九個居住區域,當地俗稱為“三街六巷九院子”。
據傳,唐代詩人王昌齡因開罪朝廷,被貶為龍標尉,據考證龍標縣為隆里古城。隆里人對他的學識才華充滿了崇敬,修建狀元橋、狀元墓、狀元祠、狀元亭、龍標書院等,寄以懷念王昌齡。
來到隆里,古色古香的建筑,歷史的煙塵撲入眼簾,仿佛穿越回那個久遠的年代。
龍,是中華民族最具代表性的圖騰,隆里人對舞龍情有獨鐘。迷戀于舞龍,執著于舞龍,隆里人無論達人小孩都會舞龍,素有“舞龍之鄉”之稱。
每逢正月十五元宵之際,花臉龍表演成了隆里人的“狂歡節”,這種取材于宋朝立國之處“藍季子會大將軍趙匡胤”民間故事的民間文化是隆里古城的一朵奇葩。與傳統舞龍以龍首為尊不同,舞龍時龍首跟著龍尾走,扛龍尾的“藍季子”是整個隊伍的靈魂,表演時如癲似狂,追逐觀眾,灑給圣水,抹以煙灰,表達對觀眾的祝福。
游“江南水鄉”雷屯村
雷屯村位于錦屏縣敦寨鎮南部,距敦寨鎮政府駐地10公里。該村地勢平坦、自然風光秀麗,亮江將其三面環抱,形成“三面環水,一面臨山”的半島,百大沙洲如翡翠碧玉般鑲嵌在村旁亮江河面,沙洲上綠草如茵,古木蔥郁,自然風光旖旎,具有“江南水鄉”的美譽。
隨著黔東南州對旅游業發展的重視程度日益加深,雷屯村集中力量實施硬化、亮化、美化等民心工程。寨門牌坊、門樓、風雨亭、青石步道、文化廣場、議事長廊、太陽能路燈、公廁、排污池、沿河左岸休閑步道等基礎設施日益齊全,成為適宜人居的美麗鄉村。
據了解,在今年舉辦的“尋找2015貴州十佳美麗鄉村”評選活動中,雷屯村與平壩區夏云鎮小河灣村、貴安新區車田村等等10個美麗鄉村從107個參評鄉村中終脫穎而出,成為貴州省鄉村旅游的嶄新“名片”。
“進入雷屯就仿佛進入了一個世外桃源一樣,實在是太美了!”這是本次參與活動的微博達人在進入雷屯村時所發表的感嘆。
龍池高效生態農業觀光園體驗采摘
又是一年秋色好,錦屏大地上到處都是果蔬飄香。在這個生機盎然充滿豐收希望的美好季節,在鋼筋混泥土的日子里呆久了,總想出去走走。位于錦屏縣南面的龍池高效生態農業觀光園已成為人們體驗戶外生活的新目的地。
作為本次黔東南第二屆旅發大會暨錦屏文書文化節系列活動之一的農業園區觀光體驗活動在這里拉開帷幕。
在生態農業觀光園里,一顆顆生長旺盛的柑橘沐浴著的陽光,在充足養分的滋潤下,將一株株果樹壓彎了腰。黃綠相間的果實沉甸甸的懸掛于枝葉之間,等待著游客的采擷。
據園區負責人介紹,園區圍繞“四季有花開、常年有果摘”的景觀目標,充分考慮季節性、觀賞性等因素進行種植規劃。目前園區已經種植藍莓、柑橘、金秋梨、葡萄提子、四季花果等多種水果。
種子落在哪里,就在哪里生根發芽,花開在哪里,就在哪里欣賞風景。微博達人們本次在農業觀光園不僅見到了各種園區特色產品,還瀏覽了園區有沒風景和采摘品嘗了鮮美的果蔬,為他們的旅途留下了難以忘懷的記憶。
據了解,龍池農業園區是全省重點打造325個、全州50個現代高效農業示范園區之一。充分利用園區優越的山體旅游資源和錦屏當地特色文化,以精品水果為主導產業,以高檔油茶、無公害綠色有機蔬菜種植為配套產業,植入生態觀光休閑農業,作力打造農業產業與觀光休閑、康體健身為一體的鄉村旅游勝地。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