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 近日,黎平縣洪州鎮在挖掘古村落文化時,發現一本手抄本——《壘寨寨史》。壘寨舊稱歸壘,現更名三團,地處黔湘桂三省坡西南面,與廣西三江縣交界,是草苗族聚居村落。苗民迄今還保存著原生態原始的生活習俗。據《寨史前言》敘述,壘寨草苗于明朝隆慶元年(公元1567年)由草苗先祖吳修山開創。明萬歷七年(公元1579年)至崇禎元年(公元1628年),壘寨先后有龍貴明、張太安、向明貴、楊知成等8戶人家相繼遷入。
據《寨史前言》提及:當時,以老帽山壘寨草苗為核心的周邊13寨為了共同的利益和村落的太平及規范當地苗民的道德行為準則,吳修山在壘寨召集了老帽山13寨草苗頭人歃盟,并一同制定了8條盟約,勘刻于一塊石碑上。
據該村黨支部書記介紹,盟約碑石勘刻于嘉靖三十年(公元1551年),已傳承四百余年,立碑埋于土中,在其碑上建有鼓樓,不允許子孫挖掘。自盟約制定以來,老帽山一帶13的草苗后代紛紛按照盟規執行,影響了數十代人的生產生活,盟約算得上是老帽山各村落最早最古老的一套“法律法規”。
《壘寨寨史》部分圖片
“壘寨草苗盟碑”因埋存年代較久遠,石碑的石材,寬窄、碑石的大小、寬窄、厚薄、語言、文字均為不解之謎。
《寨史前言》手稿的漢文漢字詮譯
“苗族領袖吳修山在歸壘的會議中提出的苗族條規:
第一條、保我們苗族落居在老帽山四周一帶居住,就是大草中源,有物無人煙,就大草源,本是苗族,再加一個草字,就通稱為草苗族。草苗是默南歸壘產生的。
第二條、所到參加的頭人,要開辟我們落居的草源大坡,變成良田坡,草苗有名的自然寨。
第三條、同姓不許結婚,上班和下班不許結婚,誰人不遵守,受到全民族所處罰。
第四條、不口別人妻,不口淫好美女,敗壞兒孫好聲名。
第五條、不偷盜,不貪義外之才,富不欺貧,多不欺少,全民族平等。
第六條、男女婚禮,因為居住在高源地帶,生活極為困難,所參加的十三人商議,同意按第四議改一半,六親六客糯米六籮,鯉魚六口,肉十五斤,酒三十斤,四吊四的錢糧送去舅父。第七條、希望全民族口口,全族一條心雷打不破的草苗條規。
八、草苗的法規,立有碑在默南歸壘,黎平府洪州歸壘定岑干。”
自打盟碑埋進土中,草苗祖宗就定下規矩,誰要是動了盟碑,就責罰宰殺10頭黃牛,10頭水牛,腌魚腌肉若干及酒水茶飯,大擺宴席三日向全寨人謝罪。(黃沙 孟祥君)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