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 “我們楊家大橋是我們村步行過往臺江交密村、南刀村等村寨的必經之路,因是木橋,不到五六年就朽爛,伐木架橋浪費森林資源不說,家族因經常性的修、架橋而深感疲憊和勞苦。村委為了不破壞森林資源,答應在鋼筋水泥等材料上給予支持,10多戶房族中每戶也愿出500元,大家再一起投工投勞,經過二十來天的施工,美觀、牢固的水泥橋終于取代朽爛的木橋,不僅人、耕牛安全過河,就是小轎車都可以通過喲,可說是‘千年萬代’去了。”提及到楊氏家族新建的“甘展阿”鋼筋水泥橋,楊里金激動地說。
昔日的朽木橋
今日鋼筋水泥橋不僅牢固而且美觀
雷山縣陡寨村是個具有200余戶的苗族大寨,山高谷深、溪流縱橫,大小木橋有上百座,可以說是每行200米左右就有一座橋。由于以前經濟貧困、條件落后,所有的橋都是用兩三根杉木并架而成,橋面顯得狹窄,行走時難免感覺到搖晃,稍有不謹就有掉入河里的可能,尤其有的木橋年久失修,很多木橋均有坍塌落人的危險。
近年來,在“建設新農村”思想的指導下,陡寨村開始了大規模的道路建設,除了完成對進寨公路、寨內步道硬化等建設,同時注重對傳統木橋、黃泥路等進行改造,一座座牢固、永久性的鋼筋水泥橋相繼建成、頻頻亮相,從此結束了村民經常涉水過河、耕牛不能過橋、幾年就砍一大批杉樹架橋的歷史,書寫了陡寨苗寨橋梁建設的嶄新面貌,也顯現出農村各項事業日新月異的發展變化以及人民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為打造“綠色貴州”添磚加瓦。(李格林)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