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 為了探索新的管理模式,提高工作效率,提升管養水平,在省公路局的支持和幫助下,黔東南州公路處于2014年引進了用于農村公路路況檢測的智能檢測車,標志著貴州農村公路管理養護進入智能化。該設備以機動車為平臺,裝備〝車載智能化路面檢測平臺〞和〝公路數據信息管理處置系統〞,使車輛在正常行駛狀態下完成對公路路面損壞圖像、路面車轍、平整度、構造深度以及公路路側圖像等數據的采集工作,并通過數據處理精確計算出路面破損率(PCI) 、路面結構強度(PSSI) 、路面平整度(RQI) 、路面車轍(RDI) 、路面抗滑性能(SRI)和路面技術狀況評定指標(PQI)等,建立全景圖像數據庫和公路技術數據庫。
十一五以來,黔東南州農村公路建設闊步發展。截止2014年底,全州已建成并納入管養的農村公路總里程達26433公里,其中高等級路面里程約9943公里,占比37.6%。面對全州農村公路里程規模大、分布范圍廣、建設標準低的特點,采取何種模式和手段,能確保農村公路管養到位、養護科學合理、公路運行安全暢通,一直是黔東南州農村公路管理部門思考的主要方向。2014年以前,全州農村公路管理養護工作,主要基于一線管養人員根據自身工作經驗,對公路路基路面的病害情況以及附屬設施的損毀缺失情況進行評判。這種傳統管理模式,不盡科學,而且由于管養人員業務能力高低不一,導致各縣(市)管養水平參差不齊。
2015年初,在完成對數據采集及處理人員的技術培訓后,黔東南州公路處開始啟動全州農村公路路況數據采集工作。截止目前,已全部完成對縣鄉公路3622公里的路況檢測和數據處理工作。基于此數據,各級公路管理部門及時掌握了公路路基路面的病害情況、沿線附屬設施的損毀缺失情況以及公路水毀受災情況等,為制定本年度農村公路小修保養、大中修工程、水毀恢復工程以及公路安全生命防護工程等管理養護計劃提供了全面準確的科學依據。同時,待本年度各項養護工程實施完成后,擬對傳統的驗收模式進行優化,使用該設備對路基路面進行檢測,并將檢測結果作為驗收主要依據之一,建立以“設備檢測為主、人工復核為輔”的交竣工檢測模式。(周興華 謝恩衛)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