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里的山會唱歌,這里的水會唱歌,這里的鳥會唱歌,這里的人愛唱歌……”8月29日,經過兩個月的緊張排練,侗族音樂劇《嘎老》在貴陽正式公演。該劇由貴州文化演藝集團和榕江縣人民政府聯合制作,也是中國首部侗族音樂劇。
“嘎老,是侗語的音譯,意為侗族大歌。侗族大歌是我們榕江縣的文化符號,也是黔東南州民族文化的瑰寶之一。”黔東南州榕江縣副縣長金文鳳表示,音樂劇《嘎老》在貴陽首演后,將沿著高鐵前往廣西、廣東,乃至全國各地巡演。
約一百年前,貴州第一輛汽車便由廣州經水路發出,沿珠江流入都柳江,從榕江上岸后至貴州。時光荏苒,隨著貴廣高鐵的開通,黔東南州作為兩廣入黔“橋頭堡”,打開了一扇與外界重新認識的大門。
“高鐵開通后,打破了長期制約我州融入發展的交通瓶頸,構建了與廣州2小時交通圈和經濟圈,黔東南州經濟社會發展迎來了大紅利和大合作時代。”進入高鐵時代,黔東南州利用當地獨特的生態、文旅資源,以發展大健康產業探索“后發趕超”。與此同時,他們也希望用美妙動聽的侗族大歌,呼喚來自廣東的客人,共同打造產業合作2.0。
入黔橋頭堡 文旅作先鋒
貴廣高鐵的開通,打破了長期制約黔東南融入發展的交通瓶頸,由昔日的“最后方”變為“貴州出海第一站”。
黔東南州位于貴州省東南部,是兩廣入黔的橋頭堡。過去,由于陸路交通不暢,兩地商貿網路均依靠水運。
貴廣高鐵的開通,從黔東南從江至廣州僅需三小時,這也為外界打開了一扇重新認識黔東南州的大門。“早就對貴州的山水和人文風情感興趣,高鐵開通前,20多小時的旅程讓我望而卻步。”采訪中偶遇佛山人鹽西。此次,他與同學一行20多人,來西江苗寨、肇興侗寨等景點寫生、游玩。
黔東南州有著良好的生態環境,旅游資源豐富。邁入高鐵時代,黔東南州結合自身優勢,提出了“快旅慢游”、“打造國內一流國際知名旅游休閑度假目的地”等一系列文旅產業發展規劃。“以前手上抓著一把好牌,卻打不出,隨著貴廣高鐵的開通,打破了長期制約黔東南融入發展的交通瓶頸,由昔日的‘最后方’變為‘貴州出海第一站’。”黔東南州發改委副主任龍勝良稱。
龍勝良口中的好牌,其中一張便是當地多彩的民族文化。黔東南州有苗、侗、布依等32個少數民族,苗族、侗族總人口約占總數70%。貴廣高鐵黔東南境內沿線區域,是世界上侗族人口分布最多且最集中的地區,境內擁有世界上最大的侗寨——黎平肇興。
侗族姑娘小陸和哥哥在肇興侗寨里經營著一家燒烤檔。她表示,高鐵開通后,明顯感到游客數目增多。“以前,來這的游客多是沿途順便來參觀。現在,很多游客直接把這里當作目的地。”
當地人介紹,黔東南一年有大小節日400多個。每逢民族節日,這里便游客云集。記者在肇興侗寨采訪時,正遇見一群年輕的侗族小伙正吹奏蘆笙助興。這是侗族的特色樂器之一,聲音低沉且回音悠長。一旁的侗族人說,這是請寨外的蘆笙師傅制作新的蘆笙的節日。
龍勝良表示,貴廣高鐵開通后,佛山與黔東南兩地在旅游產業合作方面存在很大空間。“兩地可開設旅游專題、專欄推介文化旅游產品,組織客商開發文化旅游資源。并在旅游資源開發、文化產業園區、旅游商品設計、旅游人才培養等方面的開展招商合作。”
探索“后發趕超” 發展“大健康”產業
黔東南是世界鄉土文化保護基金會授予的全球18個生態文化保護圈之一,是世界十大“返璞歸真、回歸自然”旅游目的地首選地之一。這為黔東南打造大健康產業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
貴廣高鐵從江站被稱作貴州出海的第一站。在空曠的站前廣場中央,佇立了一排氣勢恢宏的侗族風格建筑。其中,懸掛在房檐的12個紅色大字——“貴州侗鄉大健康產業示范區”,格外引人注目。
9月1日,貴州侗鄉大健康產業示范區成立大會在此召開,標志著貴州首個侗鄉大健康產業示范區正式成立。據介紹,貴州侗鄉大健康產業示范區的核心區位于黔、湘、桂三省區結合部——黔東南州從江縣洛香鎮、貫洞鎮和黎平縣肇興鎮,規劃面積約98平方公里。
“它處于都勻、柳州、桂林、懷化等‘兩小時經濟圈’的中心,在‘兩江’經濟帶以及北部灣、珠三角等我國四大經濟區的合圍之中,是云、貴向粵港澳的主要門戶,也是西南地區通過北部灣經濟圈融入泛東盟的重要節點。”從江縣委宣傳部副部長吳德軍稱。
站在示范區內極目遠眺,層層疊疊的青山綿延不斷。距此十分鐘的車程,便是全國最大的侗族村寨之一的肇興侗寨。“示范區選址在這里,看中的正是便利的交通以及獨特的文旅資源。”吳德軍說。
過往,由于交通閉塞、地形復雜,黔東南州與外界少有往來,這也導致當地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落后 “由于與外界溝通較少,這里的生態環境較好地被保存了下來。如今,成為了黔東南州的資源優勢。”吳德軍稱。
黔東南四季分明,雨水充沛,森林覆蓋率63%,居全國前列。而且,空氣中負氧離子含量高,是天然氧吧。此外,黔東南是貴州中藥材主產區,被譽為“天然藥庫”。值得一提的是,黔東南還是世界鄉土文化保護基金會授予的全球18個生態文化保護圈之一,是世界十大“返璞歸真、回歸自然”旅游目的地首選地之一。
獨特的氣候條件,豐富的民族文化資源,明顯的區位優勢,為黔東南打造大健康產業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目前,示范區正謀劃和編制一大批大健康產業招商引資項目,項目總量307個,項目金額1200億元。”吳德軍說。
問道珠三角 尋求先進技術與理念
高鐵開通后,黔東南州不再簡單承接廣東落后的產業,而是希望雙方能優勢互補,在生產環節進行分工合作。
時間回溯至1926年,貴州第一輛汽車從廣州船運至都柳江,從黔南州榕江縣上岸,而后輾轉至貴陽。
過去,由于地形復雜,交通閉塞,黔東南與外界的商貿往來多依靠水運。隨著路網結構的不斷完善,當地與外界的時空距離逐步縮短。近年來,全國高鐵輻射面不斷擴大。高鐵,成為繼水運、陸運后,中國的第四次提速。貴廣高鐵的開通,不僅讓黔東南更好地融入珠三角經濟圈,也為黔東南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廣東是我們勞務輸出的主要省份。這種來往交流,也為黔東南帶來了珠三角地區的技術、資金及先進理念。”黔東南州工信委投資科副科長萬曉民表示,高鐵開通后,黔東南州希望兩地能優勢互補,在生產環節進行分工合作。“例如,佛山的家具產業,可以考慮將生產環節轉移到黔東南州,將設計、精加工留在佛山。”
此外,萬曉民坦言,通過近些年的發展,黔東南州的工業發展有了一定的基礎,但還處于初級階段,對生產性服務業的需求十分急迫。“隨著工業基礎的增強,我們出現了很多問題,包括融資成本高,物流成本高,產品營銷成本很高。因此,我們最需要與這方面企業、機構合作。”
高鐵的開通,讓萬曉民看到了“曙光”。“高鐵開通后,很多外省企業紛紛來黔東南考察,尋找商機。”萬曉民稱。無獨有偶,記者在從江采訪期間,恰好遇到一群從浙江紹興前來考察的企業家。他們表示,這里生態環境優美、生產成本較低,加上高鐵開通帶來的人流,未來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在萬曉民看來,黔東南州生態資源豐富,能源、人力成本較低,與佛山的裝備制造、陶瓷、家具等產業均存在很大的合作空間。“黔東南州打造的珠三角高新技術開發園區,正是以佛山企業家投資的貴州全世通精密機械科技有限公司為重點,通過招商引資,將技術、產品引過來。”他透露,目前,佛山有13家企業已在黔東南州投資,現在還有5家正在洽談當中。
對話
兩地進入協作共贏新階段
生產性服務業合作需求急迫
貴廣高鐵開通后,黔東南州成為兩廣入黔的第一站。邁入高鐵時代,黔東南州將怎樣把握高鐵經濟帶來的發展機遇?與同為高鐵沿線城市的佛山,又存在哪些合作空間?
為此,南方日報記者對黔東南州發改委副主任龍勝良、工信委投資科副科長萬曉民進行了專訪。他們表示,進入高鐵時代,黔東南州與珠三角地區之間的合作應該在產業生產鏈條進行分工合作,協作共贏。同時,他們也歡迎珠三角企業來黔東南投資。
南方日報:隨著貴廣高鐵的開通,貴州正式邁入高鐵時代,與廣東、廣西之間的時空距離被大大拉近。現在,在西江千戶苗寨、肇興侗寨等景點,說著粵語的廣東游客隨處可見。作為兩廣入黔的第一站,黔東南州將如何把握“高鐵經濟”帶來的機遇?
龍勝良:貴廣高鐵途經我州黎平、從江、榕江、丹寨四縣,這一帶是世界上侗族人口分布最多且最集中的地區,并擁有苗族、水族、瑤族等少數民族聚落,民族文化底蘊深厚、豐富多彩。而且,這里生態資源豐富,森林覆蓋率高達75%,僅藥用野生植物就有400余種。此外,我們在金鐘、洛貫和黎平省級經濟開發區初步建立了以林產工業、食品加工、裝備制造、汽車配件、新型建材、節能環保等為核心的產業體系。高鐵開通后,構建了與廣州2小時交通圈和經濟圈,區位優勢進一步凸顯,黔東南州經濟社會發展迎來了大紅利和大合作時代。
針對以上優勢,我們未來將重點展開四項工作,爭取在2020年時達到以下目標:第一、打造國內一流國際知名的文化旅游休閑度假目的地,實現旅游總人數達到5000萬人次左右;第二,強力推進大健康產業發展,2020年大健康產業總產值達到300億元。第三,實施農業“6個100萬工程”。全面推進精品水果、商品蔬菜、中藥材、木本油料、特色養殖、稻魚生態種養等綠色生態“6個100萬”工程任務,到2020年,生態農業總產值爭取達到500億元。第四,大力培育新興產業和打造產業承接地。到2020年,特色現代產業增加值爭取達到500億元。第五,打造貴州南部區域中心城市。加快洛貫新區開發,打造洛貫中心城鎮群,城鎮人口達到100萬左右,成為區域性旅游集散中心和商貿物流中心。
南方日報:過去,黔東南州與珠三角地區的商貿往來主要靠水運。現在,乘坐貴廣高鐵,從黔東南州到廣州只需兩小時。在你看來,進入高鐵時代,黔東南州與珠三角地區的合作將發生怎樣的改變?
萬曉民:廣東是我們勞務輸出的一個重要地方,很多返鄉創業的本地人,之前都有在珠三角地區歷練過,并且有了一定資本的積累,這也是一種技術、資金、先進理念的轉移。
事實上,針對佛山的優勢產業,例如家具、陶瓷等,黔東南州都有相應的產業基礎與之對應。高鐵開通后,我們希望能更好地承接來自珠三角地區的產業轉移。這種轉移是兩地在之前的合作基礎上,協作共贏,追求共同的利益目標。
首先是產業合作,兩地就某一產業鏈的不同環節,進行分工合作。比如說家具制造,可以將設計中心放在廣東,將生產環節放黔東南。其次,是資源合作。我們這邊林業資源豐富,可以將家具制造的粗加工環節放在黔東南,精加工放在廣東。還有一種,是純資本合作。兩地企業合作進行投資。
事實上,通過近些年的發展,黔東南州有了一定的工業基礎,但仍處于初級階段,對于生產性服務業的需求十分急迫。而廣東在這方面十分發達,有很好的技術和經驗。所以,下一步我們希望能與廣東的企業、機構在生產性服務業上有進一步合作,以提升黔東南州的工業水平。
南方日報:佛山是一座傳統制造業大市,同時它也是貴廣高鐵的沿線城市之一。結合黔東南州的自身優勢,你認為未來兩市之間存在哪些合作空間?
龍勝良:區域經濟的聚合與聯動,已成為我國現階段經濟發展過程中的一大顯著特點。而貴廣高鐵經濟帶建設的提出,便順應了這一趨勢,也為黔東南州與佛山市的經濟合作提供了新的發展平臺。
根據兩地的優勢和產業結構,我認為接下來兩地在以下幾個方面存在合作空間。首先是旅游合作。兩地可加強旅游宣傳促銷,共同打造特色旅游線路,促進旅游資源深度開發。其次是商務合作。兩地可建立部門互訪機制,共同搭建對外招商引資平臺,引導兩地企業互相交流合作等。
此外,在生物醫藥和民族醫藥產業、文化產業、基礎設施建設、社會公共服務等方面,兩地均存在合作空間。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