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5日,貴州省科技重大專項“馬鈴薯主食化加工關鍵共性技術研究及產業化開發”項目啟動,此項目的啟動實施,將在四年時間內預計實現產值7.95億元,帶動農民增收6950萬元。貴州土豆再次閃亮登場。
土豆將成我國第四大主糧
2015年初,一則土豆成主糧的新聞熱鬧了好久:農業部副部長余欣榮在“馬鈴薯主糧化戰略研討會”上表示,將通過幾年時間力爭實現馬鈴薯的種植面積、單產水平、總產量和主糧化產品在馬鈴薯總消費量中的比重均有顯著提升,讓馬鈴薯逐漸成為水稻、小麥、玉米之后的我國第四大主糧作物。
到2020年,我國糧食需求增量將超過1000億斤,受耕地資源的約束和種植效益的影響,小麥、水稻等口糧品種繼續增產的空間變小。因此,攜著相對種植難度較小優點的馬鈴薯將逐漸成為水稻、小麥、玉米之后的我國第四大主糧作物。
土豆做主糧,靠譜嗎?
預計到2020年,馬鈴薯的種植面積將由目前的8000多萬畝擴大到1.5億畝,馬鈴薯畝產量將超過2噸。貴州是全國最早種植馬鈴薯的省份之一,種植面積和產量都位居全國前三位,增產潛力巨大。
“土豆就是洋芋,這是貴州人對馬鈴薯的俗稱,貴州人喜歡吃洋芋,烤洋芋,紅燒洋芋,青椒洋芋絲,洋芋粑粑,總之,馬鈴薯一直是受歡迎的食品。”貴州省農科院馬鈴薯研究所所長雷尊國說,馬鈴薯脂肪含量低,熱量比小麥、水稻低,符合當前我國居民膳食多元、飲食健康的追求,這些都是有利于馬鈴薯成為我國主糧產品的因素。土豆做主糧并非讓大家餐餐都吃炒土豆絲、炸土豆條,而是通過加工,最終在品種、營養等方面讓老百姓認可。
土豆如何變主糧?
雷尊國告訴記者,我國的馬鈴薯總產量位居世界前列,不過平均畝產卻只有發達國家的一半。在栽種方面,也與發達國家的全機械化生產有相當大的距離。
“此次我省的重大科技專項將另僻奚徑,創新馬鈴薯加工產品,不走常規的馬鈴薯加工之路。”雷尊國說,目前馬鈴薯行業中較薄弱的是加工環節。因此他們將結合貴州馬鈴薯的四季供應特點開展馬鈴薯主食化研究,把產業加工產品定位在主食化產品上,針對不脫水馬鈴薯主食化產品研發及產業化開發過程的關鍵共性技術進行研發,以期破解產業發展難題,推動馬鈴薯加工業走出低谷。
據了解,通過省科技重大專項“馬鈴薯主食化加工關鍵共性技術研究及產業化開發”項目的啟動,貴州下一步將引進和篩選加工型馬鈴薯品種,對加工專用馬鈴薯品質鑒定及品種示范、不脫水馬鈴薯產品設備研發及應用、馬鈴薯主食化產品工藝關鍵共性技術進行研究,從而建立品質評價體系、集成高產栽培和病蟲害防治技術、大面積種植示范,并開展加工專用品種鑒選與推廣示范。(張玥)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