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節市大方一中學生何嬌以650分的優異成績成為今年高考畢節理科第一,隨后被清華大學車輛工程系錄取,是今年畢節唯一一個上清華的考生。一時間,何嬌成為當地孩子們學習的榜樣。 然而,出生在貧寒家庭的何嬌,面臨大學學費問題,卻讓她和以背“背篼”為生的父親犯了愁。所幸,在當地相關部門及社會愛心人士的關注下,紛紛伸出援手慷慨解囊,為她及她的家人解了這塊“心病”。這個懂事的孩子,即將在9月開啟大學生活之旅,為未來拼搏。
母親早已去世,父親在貴陽背“背篼”為生
何嬌家住畢節市大方縣牛場鄉黑塘村。何嬌的家是一層極普通的平房,因年久失修有些破舊。屋里也只是極為簡單的家具和陳設,連電視機也沒有。在何嬌家不大的院子里,擺滿數十張塑料凳子,這些都是為這幾天陸續前來探望何嬌的愛心人士所準備的。
何嬌說,平日里,家里除了爺爺奶奶和不常回家的她,就沒有其他人了。因為家里窮,何嬌的兩個姐姐和一個弟弟也都外出打工了。
何嬌的父親何足發告訴記者,他家里的2畝多地收成不到3000斤玉米,10多年前,他走出大山,成了一名外出務工人員,在貴陽以背“背篼”為生。何足發說,因為沒有技術,只能做些力氣活賺錢。每天背著“背篼”在街上走動,幫別人搬運一些零散物品,如砂石、肉菜等。
“每個月的收入,好的時候兩三千塊,不好的時候一千多塊,除開房租和生活費用,剩不了幾個錢。”用何足發自己的話來說,“掙錢雖然不多,多少能給孩子的學費湊點數。”
何嬌1998年出生,小學一年級到三年級,在村里的黑塘小學讀書,四五年級隨外出務工的父母一起在貴陽讀私立學校,六年級的時候,又隨同父母回到村里。何嬌11歲那年,其母親突然患白血病去世。
2012年秋天,何嬌以全縣123名的成績考進大方一中。“每年的助學金和好心人資助,基本上就夠報名和生活了,家里能給的只是少部分,要是沒有這些幫助,恐怕很難完成學業。”何嬌說,每個月省吃儉用,各項開支每個月就300元左右。
其間,何足發在家種了一兩年地,因為經濟困難又去打工,何嬌只能在鄉下和爺爺奶奶住。何嬌告訴記者,到了高中,自己直接寄宿在學校,除非春節或者有事從貴陽回家,一年很難見父親幾次。“總覺得父親和身邊的人在外打工太累,有種漂泊的感覺,所以只想認真讀書。”對于自己的學習,何嬌如是說。 得知女兒考上清華大學后,何足發這幾天放下手頭的工作。“回家安排一下女兒上學的事。”何足發說。
愛心團隊送來2萬元,政府及相關部門進行資助
8月6日,“何氏宗親聯誼會”愛心團隊早上8點鐘從貴陽出發,到達大方縣牛場鄉黑塘村,到達何嬌家里時,已是下午2點多。
“真的是不容易,沒有想到這里的路程這么遠,這么偏僻,但我們還是一路趕來,知道這么貧寒的家庭里能走出如此出色的孩子,我們的心情非常激動。”“何氏宗親聯誼會”愛心團隊秘書長何波濤感慨地對記者說。
見“何氏宗親聯誼會”愛心團隊一行人到來,何足發不停地搓著手,感慨地招呼說:“我們這個家庭,自從6年前何嬌的母親去世之后,已經很久沒有來過這么多人,很久沒有這樣熱鬧過了。孩子這么多年讀書的辛苦,也值得了。”
這一次,“何氏宗親聯誼會”給何嬌送上了2萬元的助學基金,團隊部分成員也各自表示了自己的心意。團隊發起人何波濤告訴記者,聽說何嬌上學還差一些經費,通過對“何氏宗親聯誼會”成員的宣傳,大家紛紛伸出援手,目的是為何嬌湊足上學的書學費。
“精神的力量是互助的,我們這樣來幫助何嬌同學,她同樣用她的勤學上進精神感染和激勵著我們,我們很難想象,在家庭如此貧困的情況下,作為留守兒童的何嬌是如何來創造這份奇跡的?總之,我們希望用我們的愛心,激勵她再次拼搏,再創好成績,日后回報社會。”團隊成員何子明說。
據了解,大方一中、牛場鄉黨委政府等單位也加入到對何嬌的幫扶工作中。8月10日,牛場鄉黨委政府為何嬌送上5000元的慰問金,考慮到其家庭困難,還為何嬌父女解決去學校報名的機票及她父親返程的機票。貴州婦女兒童發展基金會、共青團畢節市委、大方教育局等多家單位也將對何嬌進行資助,大方縣政府將在近期對何嬌作出表彰。
“有生以來第一回坐飛機,心里太激動了。”何姣高興地說,8月18日,她將踏上前往北京上學的路途。
作者: 蘭榮江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