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8日,即農歷七月十五,是我國傳統節日“中元節”,家家戶戶焚燒紙錢香燭追思先人。
然而隨著時代的不斷變遷,文明程度的不斷提升,殯葬改革的不斷深化,市民祭祀的方式正悄然發生變化。一些時尚環保的祭祀方式開始被越來越多人接納,提倡文明祭祀逐漸成為社會新風尚,并潛移默化地被社會認可和踐行。
鞭炮紙錢 慢慢淡出
被稱為“往生事業”的祭祀和殯葬一直以來很少為人們所談起,但它的發展卻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社會的文明程度。早在中元節到來前,記者走訪市區多家祭祀、殯葬用品商鋪,除了“元寶”、紙錢等各種傳統祭品外,也有如“蘋果電話”、“麻將機”、“筆記本”等緊跟時代潮流的祭祀品。
不少祭祀品沒有明碼標價,都是“一口價”。選購市民以中老年人為主,在很多市民心目中,“祭祀品還價,是對逝去親人的不敬,會不吉利。”然而,就算消費者抱這樣的心態,商家也不敢“漫天要價”。
“買的人越來越少,哪里還敢亂喊價喲!”朝陽洞路附近一家祭祀品店老板任先生,干殯葬業20多年,見證了這一行業的興衰。“如今越來越多的人用鮮花、水果祭掃,這一行的生意一年不如一年。”
以前專賣香燭紙錢的老徐,幾年前也轉行在宅吉小區開了一家小賣部,祭祀品僅限清明、中元節這幾天順便搭售。除了深刻感受到“往生事業”發生的巨大變化,他也道出了香火生意不好做的緣由:“貴陽的棚戶區、城中村現在被大量拆除,社會又提倡文明祭祀,遲早被淘汰。”
轉變觀念 鮮花祭祖
與傳統祭品銷售的“遇冷”相比,綠色祭祀卻帶熱貴陽的鮮花市場。在花店扎堆的公園南路一帶,幾乎每家店鋪都將祭祀鮮花作為銷售主打,白菊、黃菊等素色系鮮花儼然成了市場“主角”。由此價格也跟著水漲船高,一枝菊花賣5元,一朵百合花更高達15元,祭祀花籃也從幾十元到數百元不等。
“賣得最好的是菊花、百合這類素雅鮮花,這幾天賣了六七百枝菊花,扎成的鮮花花籃一天也要賣30來個。”一家花店店主彭女士介紹,現在花店但凡遇到清明節、中元節這類祭祖節日,銷量比平時翻三四倍,成了鮮花市場繼“情人節”、“圣誕節”之后的又一大銷售高峰期。
值得注意的是,往年購買鮮花的顧客以年輕人為主,今年多了不少中老年人的身影。正在訂購花籃的馮阿姨告訴記者,清明節她也買了兩個花籃祭祖,挺方便也好看。但中國自古以來就是燒紙錢祭拜,她從小看到上一代人這樣做,早就習慣了這些傳統祭祀方式,所以除了鮮花,她一早也準備了“金元寶”等傳統祭品。“如果只拿鮮花,總感覺缺了點什么。”馮阿姨說。
貴陽一位民俗專家趙先生表示,讓部分市民完全摒棄舊的祭祀習慣,接納新的祭祀方式,還需要一段時間。當中采取“傳統+現代”的祭拜方式,實則也是觀念的轉變,是一種進步。
文明祭祀 漸成共識
家住月亮巖路的白賢平,年近六旬,他卻邁出了更超前的一步。距中元節還有兩天的時候,他帶著家人來到二戈寨的鳳凰山公墓祭奠已逝的老伴。沒有紙錢,沒有香火,唯有兩束靜雅的菊花擺在墓前。
“一家人在墓前聊聊家常,說說各自的近況,回憶一下老太婆生前的瑣事,甚至跟天上的她開開玩笑,我覺得這樣的祭奠方式挺好的,很溫馨。”白賢平說,死后“表孝心”不如生前多盡孝,真正的祭奠應該在心里。
采訪中,一位年近七旬的政府退休干部老蘇說,他也常告誡自己的子女,等他以后歸天了,一束花足矣,千萬別煙熏火燎的,古人講究“入土為安” , 燒紙錢、放鞭炮,只會驚擾到先人的安息,這是對逝者的不尊重。
“中國人歷來重視祭祀先人,由于經濟、社會發展,厚斂重葬、燒紙錢等陳規陋習正逐步淡出,文明祭祀逐漸被人們接受和認可。”市殯葬管理所一名工作人員介紹,文明低碳祭掃已經形成社會共識,今年上半年為期3天的清明小長假,全市12大公墓僅鮮花祭祀就達10萬枝。
社區宣導 網上祭祀
中華社區居民趙大爺昨天在工作人員的幫助下,在網上發表了一篇對老父親的追悼詞。老人告訴記者,以前他也想文明祭祀,苦于網絡離他太遠,不會操作電腦。現在社區提供網上祭祀故人的形式,不僅讓他對網上祭祀有了嶄新的認識,更讓越來越多中老年人也加入到了文明祭祀的隊伍中。
中華社區一名吳姓工作人員介紹,網上祭祀作為剛剛興起的一種新型祭祀方式,受到年輕人追捧,但很多中老年人卻不了解。為了響應清明節前市文明辦、市生態委等多部門聯合發出的“低碳、文明祭祀”倡議,社區利用活動教室18臺電腦,并配備專門志愿者,引導和教授轄區中老年居民學會網上祭祀。
“很多人覺得網上祭祀相悖于傳統祭祀方式,有些兒戲、不太莊重。”該工作人員表示,其實它是借助互聯網跨越時空的特性,將現實的公墓“搬”到電腦上,作為傳統祭祀方式的繼承與延伸。
事實上,“網上祭祀”的綠色行為得到了很多社區支持。貴陽市重點大型公墓如鳳凰山公墓、紅楓藝術陵園等也設立網站,開設網上祭祀版塊。市民可采用虛擬的獻花、獻歌、點燭等儀式開展祭祀,其中多項服務均為免費。
低碳出行 文明祭祀
“除了老城區一些背街小巷,馬路兩邊和新社區焚燒祭祀品的現象幾乎絕跡。”在環衛工人李朝群看來,隨地亂燒紙錢的居民越來越少,他的清理工作也輕松很多,這都離不開社區“苦口婆心”的勸說和宣導。
面對傳統祭祀方式一時難以完全摒棄的局面,貴陽很多社區居委會和小區物管,首先考慮到設置統一的焚燒點,方便居民祭奠,不僅維護了社區環境,也杜絕了火患。此外,東山、興關、花果園等多個社區服務中心,也大力宣傳倡導文明祭祀,提倡以鮮花祭奠先祖。
“從前祭祖,居民都愛燒冥幣、紙元寶,不僅污染環境,也容易引發火災,背離祭祖的本來意義。”花果園社區服務中心副主任熊軍表示,隨著社會更加開放、公眾素質不斷提升,市民的殯葬祭掃觀念也在發生變化,普及社會移風易俗和文明祭掃新方式,成了社區的必做功課。
“與往年相比,今年祭掃方式正向著‘低碳出行,文明祭祀’常態化方向發展。”熊軍介紹,以往花樣繁多的奢侈祭品已經淡出市民視線,越來越多的人響應黨中央勤儉節約的新風尚,鮮花祭掃、植樹祭故人等“低碳”文明祭掃方式,為傳統節日增添了時代的氣息。
作者: 薛景益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