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省政府政務服務中心工作人員耐心地給辦事人員講解。(鄧 剛資料圖片)
開欄的話
全面深化改革越觸及深層次矛盾,越要重視基層探索實踐。把基層改革創新中發現的問題、解決的方法、蘊含的規律及時總結升華,推動面上的制度變革,這是十分重要的改革方法論,也是改革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的必然要求。從今天起,本報推出“深化改革的基層創新”專欄,介紹基層改革深化的新探索和新成效,以期為各地的改革提供新思路和新啟示,從而由點到面、由表及里,推進改革深化,匯聚改革合力。
10月22日一大早,周貴宏從銅仁市趕到貴州省政府政務服務中心,為新產品辦“準生證”。“真是太方便了,太方便了!”這位汽車制動器生產企業的經理連連贊嘆。以前,類似手續他也辦過不少,這次的感受是,流程大大簡化,手續大大減少,所有事項在政務服務中心全部搞定。“以前至少3個月,現在最多15天,真是省時省力又省心!”
一扇門辦全部事,一張網辦全省事
貴州省政府政務服務中心,位于貴陽市中心,由省展覽館改造而成,與它在這里一起運行的還有省公共資源交易中心。以前,省展覽館每年舉辦多場展會,收益著實可觀。如今,不但沒了進賬,為了確保兩大中心的運作,還須投入大量人力財力,這也足見貴州省委省政府推進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的決心。
貴州省政府政務服務中心自從去年12月17日正式運行以來,不到一年時間,省本級具有行政審批權的56個部門和306項行政許可事項已全部集中到中心公開辦理,可謂 “大廳之外無審批,清單之外無權力”。
與政務服務中心相對應的,是貴州省網上辦事大廳。這是一個真正的“大數據”,不僅涵蓋了全省所有市(州)、縣(市),而且幾乎窮盡了所有的行政審批和公共服務項目,不管你在貴州的哪個地方,只要登錄這個網站,要辦什么事,需要提交哪些手續,填寫哪些表格,怎樣填表,多少天辦結,行政審批的法律依據是什么……所有答案清清楚楚, 足不出戶,點點鼠標就能辦妥。群眾說,以前“往上跑”,現在“網上跑”。
政務服務中心+網上辦事大廳,互聯網+政務服務,實現了“一扇門辦全部事,一張網辦全省事”,成為了名副其實的“不打烊政府”。
“只掛號不看病,那不行!”
不過,要說這50多個“權力部門”、300多項審批事項進駐政務服務中心一切順順當當,所有的人心情舒暢,并非事實。無論是政務服務中心主任李榮,還是公共資源交易中心主任張洪,他們都不止一次提及“博弈”“割肉”。
“坐在自己的部門和處室,企業群眾找上門來辦事,心里不免會有權力觀念。現在,坐在偌大的服務大廳,心里必須要有服務意識。”省政務服務中心同志感受頗深,說白了,在一些人看來,審批權是一種“寶貴資源”,是有利可圖的,是可以用來“尋租”的,于是也就有了“門難進、話難聽、臉難看、事難辦”,也就有了“穿著襯衣來申請,穿著棉衣來取證”,當然,也就有了各種腐敗。
現在,情況完全不同了,幾十個部門、近200人在一個大廳服務,不僅互相之間有監督,所在部門也有監督,服務中心還有監督,紀檢監察部門的監督也會一起跟進,顯然,權力裝進了“籠子”。所謂“割肉”,蓋源于此。
“博弈”也由此產生。有的部門問,我們的一些審批項目涉密,能不能不進中心;有的部門說,我們派一個同志到中心,把待審批的材料收一下帶回去……
回答當然是否定的,因為省委省政府的態度非常堅決:“應進(中心)必進(中心),應上(網)必上(網),一個也不能少!”這讓政務服務中心的同志腰桿很硬。
一些人心里有疙瘩,政務服務中心負責同志就逐個部門溝通,中心還把所有行政審批的法律法規匯編成書,分送各個部門。“你說不進來,請你提供法律法規依據!”這是法律專業出身的李榮說得最多的一句話。“派個人來把材料帶回去”當然也行不通。“那樣我們中心不成了收發室了嗎?如果‘只掛號不看病’,我們這個中心還有多大意義?”
少了“不痛快”,常嫌“不夠快”
從博弈到磨合,從磨合到融合,政務服務中心運行越來越順暢,越來越規范,越來越高效。有“3個100%”為證:所有審批事項按時辦結率100%,多數審批事項實際辦結時限僅為法定時限的10%;省級審批事項網上可申報率100%;服務對象滿意率100%。
“頭發又白了好多!”省質監局窗口首席代表汪智慧和她的同事忙個不停。該局涉及行政審批的有6個處室、14個環節、15個人,現在集中到一個窗口,環節壓縮到4個、人員減少到4人,怎么能不忙呢?“有人說我是服務大廳的‘廳長’,言下之意我權力很大。事實上,我并沒有感受到什么權力,更多的是責任和壓力!”中心運行10個月,汪智慧已經連著5個月被中心評為“服務之星”。
如今在貴州,省、市(州)、縣(市)都已建立起規范的政務服務中心,縣鎮建立了便民服務中心,就連村里也設立了便民服務代辦點。
更重要的是,不僅有形的服務中心建立起來,無形的服務意識也扎下根來。對于各級政府部門而言,心里沒有了那么多“不痛快”,倒是常常覺得自己還“不夠快”,他們還在優化程序,讓辦事流程再簡化、再提速。
《 人民日報 》( 2015年10月26日 01 版)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